APP下载

1949年国共双方为“划江而治”

2013-06-04梁茂芝

龙门阵 2013年6期
关键词:桂系李宗仁和谈

梁茂芝

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特别是1948年打响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这时候,中共中央已经着手部署“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而国民党方面在代总统李宗仁等桂系力量的策划下,企望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向中共抛出“求和”的橄榄枝。中共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军民伤亡和国家财产损失,在提出“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同意国共双方进行谈判。于是,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国共双方为“划江而治”展开了斗争谈判。

桂系策划实现“划江而治”

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美国虽逐渐认识到“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能打败共产党”,但同样认为“共产党也不可能打败国民党政府”,直至1948年底,蒋介石在军事上惨遭失败、政治上众叛亲离、经济上几近崩溃的情况下,美国外交家们才转而把“南北分治”的打算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决心换马李宗仁。1948年10月23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而11月9日蒋介石给美国总统杜鲁门写了一封求救信,请求美国“迅速给予增加军事援助,并发表关于美国政策之坚定的声明”,“鼓舞军民士气,并巩固政府之地位”,遭杜鲁门拒绝。1949年1月3日,司徒雷登发表评论说,“如果长江天堑不守,则吾人将面临一惊涛恶浪之恐怖大海”,并表示,只要李宗仁的“和平努力能够获得显著的进展,或者甚至仅能成功地延迟或似乎延迟共产党对长江的攻势”,美国就会“支持他”。可见美国的对华策略是支持国共和谈,保存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国共“划江而治”的局面。

苏联也不主张,至少不支持中共打过长江,认为如果打过长江,美国可能干涉,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从而危及苏联的危险,所以“主张中国南北分治,适可而止”。1949年初,斯大林派米高扬来中国,劝告毛泽东“停止于长江一线”,希望有“两个中国政府”。

美苏两大对抗阵营的代表,在对华政策上,尽管出发点不同,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提出或支持“划江而治”,无疑给即将覆亡的国民党朝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兴冲冲地接过美国抛来的“红绣球”,不失时机地利用蒋介石所处的逆境,企图逼蒋下台,实现桂系的一统天下。为此,他们谋划了实现“划江而治”的三部曲:第一,由白崇禧出面呼吁和平,逼蒋下野;第二,由李宗仁主持与中共和谈;第三,和谈达成以“中共不过江”为最低限度的协议,形成以桂系为主,与中共“划江而治”的局面。在这三部曲中,逼蒋是前提,和谈是手段,“划江而治”才是真正目的。

蒋介石已失去昔日的美援,精锐部队损失惨重,时任华中“剿总”总司令的桂系主将白崇禧虽握有70万军队据守武汉,却拒战言和。此时,蒋介石纵有弥天雄心也势难再战,终于被迫“引退”。

蒋介石无意实行“划江而治”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提出愿与中共和谈,条件为:“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可见蒋介石并不赞同“划江而治”。蒋介石在“文告”中信誓旦旦:“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但蒋在国民党内惨淡经营几十年,只是“暂时引退”,李宗仁只能代行总统职权,并且蒋仍继续担任国民党总裁,这就暗示了“以党控政”的实行。李宗仁的政策措施,依惯例须由国民党中常会审议方可付诸实施,所以,“引退”后的蒋介石,虽身居奉化溪口青山绿水之间,却仍操纵国民党政权的巨细之事。

事实上,蒋介石在下野前就拟定了一项计划,即利用和谈,争取在3至6个月内编练200万新兵,再加上100多万残兵败将,凭借长江天险与中共对抗到底。他在溪口亲自召见何应钦,命其在长江南岸层层设防;还制定了“京沪杭作战计划”,决定以上海为中心,采取持久作战方针,他亲函在南京、上海的国民党军事、政治、党务、特务的首领,命他们必须作战到底,万不得已时退守台湾。直至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在溪口遥控时局的蒋介石坐立不安,迅速赶往前方阵地上海。4月30日,蒋对淞沪防务又作了进一步周密部署:“坚守住上海,等候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届时将得到美国全力保护,我们就会重新光复全国。”这些都表明,蒋介石的“和平”完全是欺人之谈,其真实意图是持久坚守淞沪,重点经营台湾,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伺机反攻,重新夺取全国政权。

手握实权的蒋介石并不以“划江而治”为目标,对桂系出面进行的“和谈”设置重重障碍。李宗仁为表和谈“诚意”,上台伊始即下手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张学良已被移送台湾,杨虎城被秘密关押的地点李宗仁不得而知,没有蒋介石的首肯,李宗仁的手令形同废纸。李宗仁致电毛泽东,表明同意中共的“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李电发出后,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即率内阁要员离宁赴沪,不日干脆将行政院迁到了广州,蒋也公开将国民党中常会移往广州,孤家寡人的李宗仁无法代表南京政府与中共进行和谈。1949年2月19日,蒋介石又公然指责李宗仁“以毛泽东之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直等于投降”。李宗仁就任代总统之日,手头一文不名,蒋在“引退”前已将国库价值37000多万美元的黄金白银外汇移存台湾,李宗仁处于既不能和又不能战的境地。后来李总结道:“使我不能有丝毫作为的第一项基本原因,便是蒋先生在决定引退之时,即已准备放弃大陆,退保台湾……他更深信大陆放弃之后,国际形势必益恶化,第三次世界大战亦必随之爆发,即可因人成事,回大陆重温接收政权的美梦。”

桂系无力实现“划江而治”

李宗仁亦非等闲之辈,审时度势之后,他也认识到,“我们的主力已被摧毁,在这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共产党愿意和我们停战而讲和吗?试问在北伐期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屡败之余,要求我们停战讲和,组织联合政府或划疆而治,我们肯不肯呢?再说,我们如果与共产党易地而处,我们愿不愿停战讲和呢?”李宗仁既已看到“和”无可能,为何仍不遗余力地求“和”呢?原来,他幻想“凭长江之险,拒敌渡江,然后希望友邦美国改变政策,助我安定金融,稳定民心军心,必是具有可战的力量,才有与共产党言和之望”。可怜的桂系将自己的命运用一根稻草拴在了美国这艘巨轮上,而美国已不再支持实现“划江而治”了。

美国曾许诺过逼蒋下野后将支持桂系“划江而治”,可当蒋介石“引退”后,李宗仁请求司徒雷登敦促美国政府借给10亿美元或至少5亿时,却遭到了拒绝。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白皮书》中充分陈述了拒给桂系贷款的理由:天津的美国人“目睹共军夺获天津,其配备全为美国武器及国军在东北不战而送给共军的其他军器”。因此他们认为“前此对华援助,因国民政府之缺乏效能,而全落于共军之手,现在若继续加以援助,实等于进一步加强中共力量”。另外,美国曾设想通过换马桂系来挽救国民党的败局,但蒋介石仍在幕后控制着政府,事实正如司徒雷登所说:“总统先生,你有其名无其实,政府实权完全未更动,不管美国运来多少金银,还不是和以前一样,完全浪费。”李宗仁丝毫不能有所作为,美国大失所望。精明的美国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希望每一分钱花出去都要收到效益,他们绝不会长期支持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划江而治”终未实现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新年献辞,铿锵有力地表示:“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定地表明了中共的立场和态度。

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坦言:“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只要人民解放军向着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击,全部国民党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灭。”可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共产党人是成竹在胸,胜券稳操,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共仍愿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并提出了和谈的八项条件。不过,以这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和谈目的,绝不是达到“划江而治”,而是和平解放全中国!

平心而论,蒋介石从未打心眼里赞同过“划江而治”。全国大陆解放后,他仍一贯坚持“一个中国”,晚年还多次公开表明反对“两个中国”的立场。1967年9月,他在与日本首相谈话时说:“殊不知两个中国的办法是我绝对反对的,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仅为一种幻想而已。”1974年1月,南越当局派军舰入侵我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海域,人民解放军海军4艘导弹护卫舰经国民党海军和美国第七舰队控制的台湾海峡前往西沙增援,蒋介石接报后说了句“西沙战事紧”,台湾军方不仅没有开炮拦截,还打开探照灯让我军舰队通过。直至临终前,蒋介石还声言日后“光复大陆”时要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国民党“光复大陆”当然是痴人说梦,但祖国统一确实是大势所趋。

(责编:孙瑞娟)

猜你喜欢

桂系李宗仁和谈
李宗仁尊师若父
桂系为何会垮掉
桂系品牌全国崛起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胡友松和李宗仁
胡友松和李宗仁
中美会谈与越美和谈——兼论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越三角关系(1971—1972)
降低标准 ——帕特里克(美国)
对“新桂系”一词的商榷
李宗仁军事思想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