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青年精神
2013-05-31亓坤
亓坤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这是五四先驱对青春的歌唱,今天听来,依旧如醍醐灌顶。
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五四青年节,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个有些萎靡的时代,让我们和这个世界谈谈青年精神。
理想成了奢侈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代的青年正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供应极大丰富的时期,青年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而今,我们却常常听到,80、90后没有远大理想,是“垮掉的一代”。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这句流行语,含蓄道出了面对现实的诸多无奈与不满。
客观来看,现在的物质条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但同时,青年一代生存压力却又是特别大。以“80后”为例,大概年龄在25到33岁之间,正是刚步入职场,或者已经工作3-5年,也正处在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阶段。在消费为主导的中国社会,要完成结婚、生子,房子和车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物价高企,房价高涨的今天,即便是生活富裕家庭,也会感到十分吃力。许多中国青年人过早地丧失激情,年纪轻轻却世故老成。
可怕的是,现在的中国是消费的社会,人们更多地考虑有形的、福利性的需求,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思考。当下,许多青年怀揣梦想来到北上广等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这些地方人口密度大且流动性大,职场竞争激烈,其中不乏“拼爹”的负面压力。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成为了青年人现实的生存困境,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焦虑和浮躁情绪冲击着青年,青年理想早已成为了奢侈品。
青年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被社会发展的洪流簇拥着、催促着前进,在来不及成长、来不及回味、来不及体验的过程中长大,注定要失去自我的精神追求。
被爱束缚?
哪有青年不叛逆,哪有青年没想法。
事实上,每一代青年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冲动。同时我们不断感受到,青年精神却被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爱”束缚着,比如家庭、行业、制度
中国父母对孩子掌控过大,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失不起”成了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研办公室主任曾晓东认为:“事实上,从小到大中国孩子受到的教育是不冒险、不犯错。正如所有考试获得高分的前提是熟练掌握不能犯错。整体上来看,中国是一个不犯错的社会。”
父母通过观察中国教育体系,认为做创新型人才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于是教育孩子不要做创新型人才。导致青年为了规避风险,压抑自己的创新或者兴趣、被动地适应这个社会。
一方面父母的爱为孩子指明不犯错的光明大道,另一方面受到中国行业特权的束缚,让当代青年找工作时不再以兴趣为方向,而是选择稳定的工作。
体制内外福利待遇的强烈差别,让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与自己的努力关联不紧密,与GDP的增长也没有直接关系,而取决于自己所在的行业,优厚福利只有体制内可以享用。中国市场经济建立多年,但人民并没有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任,而将自己束缚在所属的行业里。
更值得一提的是制度的束缚。以农村教师编制为例,为了吸引教师到农村工作,国家设立了“特岗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当地政府安排周转房、专门食堂,但效果并不好。许多农村学校不敢奢望特岗教师到本地教书,因为这些教师一旦获得了教师编制,立刻调转到城市工作。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种制度束缚下,农村留不住教师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多。
与曾晓东近一小时的采访中,她强调最多的是当下青年在种种束缚下,把规避风险放在首位,不敢自我表达。
公平释放正能量
青年精神与社会力量支撑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姓手里没有钱,政府给老百姓钱,人民非常感谢政府;当下百姓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稳定和机会公平就变得尤为重要。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吸引来了一批批外商,于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涉外企业成为青年找工作的第一选择。进外企当白领,曾是多么令人艳羡的事情。而今第一批下海进外企的人,现在普遍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人们看到政府的力量和行业特权对私企和外企的压制,人们认为个人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难以抗衡体制的威力。
同时,青年一旦“冒险犯错”只能依赖家庭来抵御风险,从社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整体上讲我们还是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来抵御外部的风险,这种依赖替代不了社会功能,国家主义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而财政工作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这要求财政工作者认真谨慎、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也对每一个财政青年的精神追求、价值信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在财政部机关团委举行的五四“青年文化日”和“根在基层·中国梦”调研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少春对财政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
第一,要勇于担当,把个人成长与财政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对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财政面临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当代财政青年生逢其时。希望财政青年,在积极投身财政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做好财政工作的本领。青年要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有过硬的本领,担负财政的重任。
第三,要勤于实践,在基层调研中锻炼成长。青年调研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群众、掌握信息、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青年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财政青年应该在调研中成长。
重塑精神正当时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青年的理想追求、精神意志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气氛。
青年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缺失与转型的社会形态密不可分,改革开放30年以来,邓小平讲过3次,中国改革经济取得巨大成绩,同时,最大的失误是对人的精神教育,其中包括教育体制的漏洞和没有根本性突破政治体制。
事实上,官本位思想也使青年人发挥自己余地的空间变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认为,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势必使青年产生职业和精神方面的懈怠,失去昂扬向上和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认为,青年精神,现在是该扭转的时候了,国歌里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最危险不妥当,应该是最关键的时候,用青年精神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王东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出这样的口号,“改革开放不可逆,精神支柱不可丢”,在参加人民日报的座谈会时,他强调“任何国外先进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引进,如引进外资、技术、人才、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但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民族精神——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