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葫芦浮起瓢
2013-05-30
在戴德梁行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提到2013上半年上海整栋物业交易总成交金额超过152亿元,同比上升18.7%。而写字楼仍是上海投资市场中最受青睐的物业类型,成交占据59%的份额。上半年商铺投资成交活跃,比去年有所增加,比重占到36%。2012年自用型的收购占到全年大宗成交总金额的41%,而2013上半年的大宗成交均为投资型收购。
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除了“让老百姓买得起房”这样的初衷,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当房地产暴利不再的时候,引导资金更多进入实体经济,改善经济发展的结构,改变地方政府靠土地求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今住宅市场在短时间内被调控住了,但广义的地产仍然是投资热点,可能原本会进入住宅物业的资金开始向着商业等其他物业形式推进。而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原本有可能零散买卖的私人资金通过信托等形式以并购基金等正规军的方式冲进了市场。因此,也许各个地方政府用各种手段控制了住宅房价,将资金引导回实体经济这一战略意义的目标却没有实现。
戴德梁行的报告还指出,厂房的平均租金为每月每平方米32.85 元,环比增长仅为1.8%。而在并购资金最为旺盛的写字楼领域,2013 年二季度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增长放缓,每天每平方米8.68 元,出现了自2010 年三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同比降幅2.06%。这说明,当并购资金大幅度涌入商业、写字楼领域的时候,该领域的需求却并没有同比大规模增长,而实体经济的相对疲软却凸显了对于生产、办公所需物业的需求不足。
如果作为一个投资者,目标相对短期,在自己的资产组合中调整不同物业的比例,瞄准工业、商业等新领域,不失为投资的一种新策略。而作为政府调控者而言,当看着住宅市场暂时调控住了,而另外一些地产物业又开始吸引大规模热钱的时候,说明资金仍然停留在了投资(或者说投机)领域,仍然远离实体经济所需要的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调控没有完全奏效,因而任重而道远。
作者邮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