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吃喝喝”的难题

2013-05-30赵义

南风窗 2013年9期
关键词:公务链条包子

赵义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高度发达,“舌尖上的中国”令人目眩,与此同时,“舌尖上的腐败”也是传统社会的痼疾。

其中有一个典故很有意思。北宋奸臣蔡京,是宋徽宗朝“六贼”之首,生活也是奢靡得很。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曾记载:“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蔡京本人最后被流放,带着一船的财物,却没人卖给他“食饮之物”,走到哪里都被人骂,“遂穷饿而死”。

今天,人们常把广受诟病的“三公消费”之一即公务招待,形象地称为公款吃喝(虽然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每年公务接待的费用到底是多少?《人民日报》4月19日的一篇报道称其“扑朔迷离”,否认了最流行的“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的说法,目前只有2006年官方披露的数据:2006年,财政部预算司披露,公款伙食费172亿元。但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干部被评价为“吃吃喝喝”,那就是很糟糕的事情了。比如,前领导人朱镕基1993年就曾痛斥:“自己不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坐在主席台上面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倡导厉行节约以来,公款吃喝现象遭受重大打击。栽在吃喝上的官员不少,但中央媒体最近也披露了各种将公款吃喝隐蔽化的手法。比如,转移到公园或者寺庙等里面的私人会所,消费价格更惊人。还有的是把“战场”转移到机关的内部食堂,即所谓的“小食堂”,厨师是从高档饭店聘请的,内部食堂自然价格是便宜的。或者将宴请转至民宅,“私人请客、公家出钱”,公款吃喝披上了“家宴”的外衣。

为了不惹人注意,形式上也花样翻新,比如茅台等好酒标签撕掉或是倒入普通酒瓶,然后再上桌。而有的官员采取让司机把自己送到后公车立即返回、餐后再接的办法,以策“安全”。

整个事情的发展链条是比较清晰的,为了不被纪检部门和媒体盯上,成为“顶风作案”的“牺牲品”,不断转移场所和变换形式。其目标其实就是防止“中枪”,只要不曝光,公帑是照花不误,实则反映政府预算缺乏监督的致命缺陷。

与之相反的逻辑链条自然是,政府预算中公务接待项目一定要细化到位,公开透明,公务接待费的去向要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审计要“给力”,结果也要公开透明。说到底,就是要把每一笔公务接待追溯到具体的个人,并“大白于天下”。这个逻辑链条并不复杂,但其中的每一步落实起来都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回顾过往整治吃喝风的历程,甚至有过以反腐为名逃避官员责任的做法。比如2005年,一个地方出台了个规定,声称为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各级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到宾馆、酒店、公共娱乐场所签单”,如工作需要可由单位办公室主任签单,但必须在月内结清等。《人民日报》的评论就质疑“有保护领导吃喝玩乐之嫌”,由办公室主任签单,谁也不知道是张领导还是李领导在吃喝玩乐。

现在整治吃喝风,则有“禁公款吃喝影响拉动内需”这样的谬论。看起来,吃喝这种事情,也很典型反映我们改革的一个宿命—在触碰到掌权者的利益之时,总是可以找到包括舆论在内的手法,进行抵抗或者消解。这也反映了今日改革者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只要还有一点良知,我们就实在看不出依赖于浪费人民血汗钱的公款消费的饮食业或者奢侈品行业,对这个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公务链条包子
乌程汉简 公务简选
个性链条
链条养护好帮手: 5款链条油推荐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接待
妨害公务罪谨防滥用
妨害公务案件的侦查要领和证据收集要求
包子有毒
“惹祸”的包子
包子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