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给音乐课堂带来的便捷与思考
2013-05-28丛梅
丛梅
摘 要:如今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的出现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而精彩、直观而完美。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一些教师逐渐淡忘了课件应有的辅助教学作用,转而进入了过分依赖课件的误区。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多媒体课件使用的现状出发,思考、探讨音乐多媒体课件与音乐课教学的恰当关系。
关键词:音乐课;多媒体课件;板书;范唱;音频;视频与动画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它包括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音乐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凭借它丰富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效果,充分地展现着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情感共鸣。快捷与便利的多媒体课件固然为课堂锦上添花,但一些教师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这样的误区——过分依赖音乐多媒体课件,而忽略了它应有的辅助教学的作用。笔者就这一现象,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音乐多媒体课件与板书
在曾听过的一些音乐课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对整节课内容,从课题、歌谱、相关知识点到音频、视频等在课件中都作了呈现,教学各环节设计合理,师生互动及教学效果良好,但一节课结束后,多媒体关闭,教室的黑板上不仅没有本课的文字内容,就连一个音符也没有留下,面对干干净净的黑板,不知教师和学生的心里面是否感觉充实。
其实,备课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板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将教学内容、知识点条理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能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本课内容,增强记忆。而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被一页页翻过,知识点也容易被学生淡忘。因此,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而且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
二、音乐多媒体课件与范唱、歌曲伴奏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音乐课堂中的广泛运用,有的教师往往用制作课件中的音乐直接代替了自身的范唱和歌曲伴奏,一节课当中,教师除了操作课件、讲解知识外,最重要的音乐专业技能得不到运用与展示,这一点非常不可取。
成品音乐固然有无可比拟的音响效果,但作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一部分的范唱与歌曲伴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与亮点,它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现,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牢牢地将学生吸引到音乐课中来,是任何音响、电声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同时,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充满感情的范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意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歌唱的积极性;教师准确的范唱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从视觉角度体会歌唱的姿势、表情、动作,从听觉方面感受正确、自然、圆润的歌唱方法,这将对歌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音乐多媒体课件与音频处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课必须把体现音乐性放在首位。因此,在听觉方面首先要考虑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突出音乐的完整性。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乐段、不分乐句,随意中断音频播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觉感受。
如果是鉴赏《瑶族舞曲》《沃尔塔瓦河》等较长或大型的音乐作品,其中的音乐主题是必须引导学生重点聆听并唱会的,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音乐制作软件,把相关的音乐主题剪切为片段反复播放,但要注意音乐片段的精细剪切,不要有主题之外的音符剪切不净,或主题最后几个音没有演奏完就急于中断的
现象。
另外,多媒体课件中音乐的音量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
根据授课过程各环节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在了解作曲家及作品创作背景、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与讨论等环节中,可在课件中插入音量较小的背景音乐,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体现了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四、音乐多媒体课件与图片、视频、动画
多媒体课件正是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图片与视频多多益善,殊不知,这种做法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目不暇接的图片与视频上,视觉效果过度地影响了听觉感受,导致课堂偏离了音乐性。
还有的教师为引起学生注意,而在课件中插入一些无休止的小动画,如乐谱的周围设计了一圈不断闪烁的小星星,文字周边有某种动画人物或小动物在不停地跳舞等等,我们可以试想,教学内容与小动画在一张幻灯片中同时出现,学生首先注意到的会是什么呢?
其实课件的制作无需过度繁琐,只要能够营造良好的音乐意境,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为教学服务即可。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动画,都应适度地应用。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既是每位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又是评价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的出现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而精彩、直观而完美。但音乐教师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起到启发、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处理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音乐多媒体课件运用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根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