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交流的方式以及重要性
2013-05-28陈国林
陈国林
摘 要: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主动地进行交流,这样才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点。
关键词:交流;重要性;导学案
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交流”事实上就是信息的传递。在教学中,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师与师之间的交流,有师与生之间的交流,还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等等。“三二一”高效课堂模式主张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下面我以一份简单的导学案来谈谈学生交流的方式以及它的重要性。
如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其中一个课时的《导学案》片段。
预习交流(先看书本第69页,再完成下面题目)
1.把课本第68页的数据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0.95米=____厘米
(1)先判断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
____是高级单位,____是低级单位。
(2)本题是从( )单位向( )单位进行改写的题目。
(3)方法:①先要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也就是1米=( )厘米,它们的进率是( )。
②用高级单位量的数去乘以它们的进率,也就是用0.95×( ),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得出结果,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 )移( )位
0.95米=( )厘米
2.总结方法:
先判断该改写是否从高级单位名数向低级单位名数的改写,如果是,就用方法:用高级单位量的数去乘以它们之间( )。
一节课是否成功,不能去看老师的讲解有多精彩、生动,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真正地学到知识,是否深刻地学到知识,能否灵活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
一、学生与书本的“交流”
学生要会“说”给别人“听”,就必须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怎么说。所以学生要与书本先“交流”。任何知识点离不开书本,书本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上初步了解到本节课的一些基本知识,大概知道与别人交流的内容。课堂改革后,有了导学案,让学生课本先与“交流”,从书中得到初步知识这样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学生与“导学案”的交流
学生与书本交流后,已经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巩固了一些本节课出现的旧知识点,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心中有所了解。接着就进行第二个重要的交流——学生与导学案之间的交流。与“导学案”的交流就是完成导学案。导学案的优点就是在于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一个过程,学生会在完成的时候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体会和理解,如:“先判断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____是高级单位,____是低级单位”这一个需要理解的简单的单位判断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不用老师的讲解,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明白。与“导学案”的交流,也是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和理解的过程。
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如果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完成《导学案》,这样是一种好的状态,但是事实上,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导学案”的每一个小知识点都有过体会和理解,特别是学困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但生生之间的交流不单单是完成导学案后就几个人围在一起对答案就算了,这样的交流只是对答案的交流,表面上的交流,效果一般的交流。在一节课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有两种方式效果才比较好,一种是先让一个优生和一个学困生交流,这个交流主要是让学困生提出一些他自己还有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理解或者误解的地方,比如说有些学困生会出现:“0.95米=_______厘米,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什么叫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他们会分不清。这时优生就重点讲解,优生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是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的过程,他自己也会有自豪感,对学习也会慢慢地增加兴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以帮到别人,对自己也有用,所以接下来他们也很乐意去教,这就是学生之间交流的第一种重要的形式,学困生与优生之间的交流。而在全组交流时,组长要担当主角的角色,去带领全组的学生去提出问题,或者去问一些问题,让其他学生研究、讨论。在全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外,还要对旧知识进行复习,这样一节课下来,他们都有不同的体会和认识,最后由组长来总结这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有时候在全组交流还没有统一意见的时候,组长可以向老师反映,这样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见,这样的交流比较实用,课堂又不沉闷,既学到东西,又感觉快乐。
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交流,让学生养成交流的良好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效,才会符合“三二一”高效课堂模式,才能达到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展示自己的成果的目的,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以及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才会对学习感兴趣。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