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留白”使初中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2013-05-28段国玉
段国玉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蕴涵着“沉甸甸”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历史教师应该凸显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带领学生行走于历史广袤的原野中,发现历史更细微、更本真的原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历史;留白;悬念;探究
历史浩瀚博大,纵览风卷残云的万千气象,深思关乎人类命运的历史事件,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生命个体,都有其警世作用和积极意义。不少智者和先行者,已经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后人得以窥见历史更细微、更本真的原貌。历史教师,应该做这样的先行者,并且应站在史学和现实的高度,带领学生行走于历史广袤的原野中,收获“沉甸甸”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对儿童如此,对成人亦如此——教育应该是留白的艺术。艺术需要空白。诗人称“空白”为“含蓄”,图画“无画处皆成妙境”,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处就是翻腾挪移的云朵,历史教学,适当留一点空白,更是包含着生机和“韵味”,更能给学生以无限的探究可能和多维度的解读。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李惠军老师在讲解《战争与革命》的结尾处这样说道:“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幅令人百感交集的照片。这里描绘的是人们在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时的一瞬。人们表情中的无奈、怀念、离愁到底说明了什么?我不知道!而一位老者写道:‘人们在悄悄传说,革命已经复活,生活在神圣天国里。据说天国并无上帝,那是卡尔和伊里奇的国度……他们必将重临,将审判一切死者和生者,并在人间建立普通大众的千年王国!我每每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情是复杂的。但是,当我临行下来时,一个问题似乎永远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有天国吗?有永恒的天国吗?天国在哪里呢?”
然后,整节课在这样的悬念中戛然而止。李老师有意在此时制造了悬念和空白。这样的悬念令人回味悠长,使人欲罢不能,必将如惊雷一般激起学生心中“漩涡”般的张力。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它虚实相映,神形兼备,直触学生的魂魄和情感,吸引着学生主动生去判断,去思索,去回味。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空白艺术,其核心就是;少一点来自教师的“听”,多一点真实具体的“做”。
单一的材料不足以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钟情”,也难以引发学生有兴趣去甄别有意义的材料。如何在“有限中求无限”,使有限的课堂教学留下无穷的意味呢?美国教育家威廉·沃德说:“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自己,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这里所谓的“创造”,必须是发乎于学生内心,源自于学生“本我”。教学中巧妙设疑,巧设悬念,营造曲径通幽的教学氛围,恰为学生的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源。
一位教师在教授北师大教材《戊戌变法》一课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探究:“中国历代成功的变法,都无一例外地要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如果康有为的变法不是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而是谋求掌权的慈禧太后的支持,结果会怎样?”在讲完“七七事变”之后,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其原因何在?其教训又是什么?②哪一次战役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③台儿庄战役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样的探究为学生生命奠基、为人生立标的精神方位点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浪”流淌到了课外,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学生在这样的“活水”中,其生命、心灵、人格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铸。
在讲述有关的历史结论时,更要给学生“留白”。因为处在不同时代、站在不同角度,其结论也“因人而异”。多一些“残缺”,多一些“模糊”,尽量让他们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罗素所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源泉。”另外,教材中有的结论缺少具体的史实做支柱,有的地方则史实叙述较多,此时,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做史实和结论的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岂不是更有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留白,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发挥“留白艺术”的特殊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写到:“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作弊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他从监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里亚呆住了,他明白了老师的宽恕之意,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一旦产生投机取巧的念头,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人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柯里亚现象”。这里的“沉默”其实就是“留白艺术”,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没有空白的艺术不能叫艺术,那是堆砌。这就好比人们在房间贴画,充斥于满墙的画作只能给什么臃肿和压抑的感觉。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它就不应该是王熙凤的满脸帖金,那是一种贪婪,是俗气。教育艺术千变万幻,初中历史教师应依据学情、教情、班情、校情,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切实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