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路径初探
2013-05-28宋卫东
宋卫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过去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在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中的作用,成了每个教师特别关注的话题。笔者以为,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步骤的工作:
一、学习小组的建立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就近原则”,即同桌的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结果每个小组学习的状态各异,有的踊跃,气氛热烈,有的被动,场面冷清;学习的效果不同,有的呈现的观点鲜明、新颖、富有创造性,有的含糊、陈旧,缺乏新意。这些都是教师没有认真组建小组惹的“祸”。笔者认为,人员的配备、数量的多少、任务的分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践中,我通常以4~5人为一个小组,男女同学、学习基础好差的同学、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机搭配,每个小组设有组长、书记员、发言员等不同的角色。实践证明,学习小组的合理组建,既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能发挥各人特长,还能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选定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定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主要要围绕四种学习形式确定内容:一是组织问题的讨论,教师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太容易了便没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太难了学生的讨论未必会有结果;教师的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要让学生像爬梯子那样一步步地追根寻源,得出结论;教师的问题还要紧密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组织问题讨论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一场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一举多得。二是组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适时组织学生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意识。那什么样的人物、事件值得学生评价?笔者认为,一是重要的,如华盛顿、罗斯福、日本的明治维新等。二是有争议的,如拿破仑、斯大林模式等。三是总结性的表格、图表等的制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信息、数据等用表或图的形式对一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以世界三大宗教的有关知识制成表格、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制成一幅曲线图等。图、表的制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四是组织历史情景短剧表演。教师可选取教材中的某个历史片段,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以再现历史场景。这既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历史之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信心。
三、学习成果的展示
成果展示既是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下一步进行导学的依据。通过展示,教师会明白学生掌握了哪些,掌握得怎样,还有哪些疏漏了,哪些需要引导矫正等等,据此,教师或可以点拨引导,或可以归纳总结,或可以帮助查漏补缺,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成果的展示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交流发言,各组负责发言的学生在班上陈述,阐明观点结论;辩论,教师在了解各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选取观点、结论不同的两个小组,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赛,让双方运用史料,陈述理由,阐明观点;实物展示,可组织各小组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制作的图表、排演的历史情景短剧等在班级展出演示,让学生在观摩中相互学习。
四、教师多元的评价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它来自于教师多元化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生小组的唯一依据,如常把结论或观点的正确与否、收集资料的多少、图表制作的正确美观程度、表演技能的高低等作为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状况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不仅抹杀了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要考虑该组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的结论,更应该关注该组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他人的合作情况等。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多元化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当然,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会面临许多具体复杂甚至意想不到的情况,它需要我们在上述环节中灵活而富有智慧地组织课堂活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