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兴起对调查性报道影响何在

2013-05-27

中国记者 2013年4期
关键词:围观舆论公众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在2013年第3期《新闻实践》刊文,认为微博的兴起对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产生影响:一、对报道空间的影响。过去两三年,微博的运用快速成为调查记者的利器。首先,快速发稿、抢占先机。微博的病毒式、爆炸式传播效能,有利于增进信息公开的力度、提供信息突围的可能,从而积极推动舆论监督和调查报道的空间。其次,公众围观、形成压力。公众对微博的网络围观,或对公共事件的热切关注,有利于推动相关责任部门通过微博来新闻发布、做出表态,从而给媒体的跟进报道提供空间或打开缝隙。再次,微博传播、边缘突破,不少调查记者开始运用微博作为突破管道。二、对生产机制的影响。首先,信源追踪。微博既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又直接提供了跟踪、观察事件的重要空间,还给调查记者寻找采访消息源、受访者或知情人士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其次,背景检索。通过仔细查看报道对象的微博,可以了解其个性,还原其行踪、重构其人际网络、了解其背景。再次,循环报道。如第一时间用微博发出警示,然后滚动播报、动态文章、深度调查、分析性报道,实现从快到深、逐渐递进的过程。最后,独立调查。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把关风险:未经必要的、专业的把关,可能导致失实信息的微博传播。其次,情感偏向:网络舆论可能影响边采访边关注舆论的记者情绪、判断甚至立场。再次,成名想象。一个重大事件的报道平息后,新闻界并没有拿出真正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微博上却冒出了少数颇具关注度的“调查记者”。最后,浅层阅读。微博并无法成为理性的对话空间。

猜你喜欢

围观舆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