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2013-05-25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谢力群

浙江经济 2013年18期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

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谢力群

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问题、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形态问题、实现“四翻番”的结构调整问题、推进“四化同步”问题、推进新型城市化问题……都是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反复强调、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从全局、战略的角度来思考、研究

关于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问题

要研究好这个问题,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已经确定的“组合拳”,认真落实,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厘清几个概念。第一,正确认识GDP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中的作用。虽然一些学者对GDP诟病较多,但目前GDP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区域经济情况的重要指标。实际上GDP还是一个重要的效益指标,就工业来讲,GDP中的工业增加值主要由企业职工工资、税收、折旧和企业利润构成。这四样东西大家想想看,哪样东西可以不要?当然,我们要反对的是片面地追求GDP,反对以粗放型、牺牲环境为代价增长的GDP,正如夏书记再三强调的,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GDP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二,三次产业结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并不能成为衡量经济结构优劣的标志。现在有些地方认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好,甚至包括县一级也希望能够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这种不问青红皂白,把“三二一”结构当作衡量经济发展优劣的指标也是一个问题。要知道,浙江省的工业化进程远没有结束,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再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美国为什么曾经提“去工业化”?就在于它当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了。资料显示,美国提出“去工业化”的时候工业占比已经达到了70%以上。而且美国的“去工业化”非常讲究策略。一个大的制造企业把它微笑曲线的下半部分,也就是一般制造部分外迁,去全球找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来挖掘劳动力红利,同时把最关键的部分留在美国本土,留下的部分就是现代服务业,就是总部经济。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一些欠发达国家、欠发达省份其三次产业结构也就是“三二一”结构。由此可见,三次产业结构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的。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今后一个时期打造升级版的关键。要积极培育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电子商务、输出品牌、输出标准等一些新的经济形态和商务模式,要从这个方面去做一些深化研究。

第四,扩大有效投资也是打造升级版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的方向、重点和可持续性。尤其是投资的可持续性,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项目的储备。

最后,还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问题,这是打造升级版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信息消费、健康消费以及节能环保、民生养老等消费热点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从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及项目。如果真正把这几个问题研究透了,对打造浙江经济的升级版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形态问题

浙江是资源小省,土地、矿产、能源等要素难以支撑大量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但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间资本丰厚且浙商遍布全球,全国范围内有600多万浙商,境外有200多万,总体来说有800多万浙商,对外投资大概有3万亿元。浙江省的信息化基础也较好,网商、电商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利于浙江集聚一些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因此如何在浙江构建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以最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形成高质量、高回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当前我们必须抓紧研究的问题,要以此引导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

怎样能把浙商的优势转换成为浙江经济的优势?我的看法是,要充分利用浙商众多的资源和引导浙商回归的政策,在继续鼓励浙商“硬回归”、进行实体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的同时,要重点鼓励和支持浙商“软回归”。这个“软回归”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鼓励浙商将其在省内和省外的企业进行必要的重组和整合,将省外企业的研发机构、结算平台、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引回浙江来。这种“软回归”,虽然没有大的投资,但对于浙商通过对外投资形成资金、税收、利润的回流,使全省逐步形成以总部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恐怕这也是浙江转型升级非常需要的。

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确定主导产业,集中要素政策,重点扶持推进,形成集聚态势,同时利用“组合拳”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的改造提升。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幅度提高网速,积极培育网商,利用实体经济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商。

这样,就可以在全省逐步形成一种以总部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这可能是浙江在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于实现“四翻番”的结构调整问题

实现“四翻番”,仅就指标增长速度而言,只要达到年均增长6.9%、7.2%、7.0%、7.5%就可以,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比较、与“十二”规划目标相比,似乎要求并不高。但实际上真正“四翻番”是若干个指标和若干个经济形态的结合体,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叠加在一起,实现“四翻番”难度不可低估。对此,要统一思想认识,唯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组合拳”。那么,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在哪里?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测算,要实现“四翻番”目标,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要从2011年8.8万元/人提高到14万元/人,全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需从2012年的4万元提高到9万元左右。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唯有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形成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工资支付水平的产业结构。

二是加快城乡结构调整。对于城镇而言,短期内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难以跟上城镇平均水平;对农村而言,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农业转移人口往往是农村居民中的高收入群体,这批人群的转移会在短期内降低农村居民的总收入水平。因此,挖掘城市化巨大内需潜力,破解农村人口转移带来的收入对冲问题,是实现“四翻番”的关键。

三是加快人口结构调整。如果浙江继续保持现有常住人口年均增长70万左右的规模,要实现人均GDP翻番,GDP需年均增长8.6%,难度可想而知。而如果未来经济增长按8%推算,要实现人均GDP翻番,则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5800万以内,年均增长需控制在40万左右。怎么控制?通过治小、治散、治污推动低端产业的整合和转移,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控制外来人口无序过快流入。

四是加快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上一个十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9.7%和7.9%的增速,是在同期GDP年均增长12.4%的基础上实现的。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将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保持在8%左右,如果保持收入分配结构不变,按照上一个十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低于GDP2.7和4.5个百分点计算,则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仅能达到5.3%和3.5%,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难度很大。而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领先位置是浙江的主攻方向,是最终体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尺,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底线。因此,要抓紧研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努力提高一线劳动者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提高创业性收入。

五是加快要素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要素的粗放投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若继续保持这一模式,要实现“四翻番”,资源要素环境显然都无法支撑。因此,要以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水环境治理、节能减排为抓手,提升传统资源产出率,有效集聚创新资源。

关于推进“四化同步”问题

推进“四化同步”,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研究。发达国家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分阶段递次推进,而农业现代化是在前三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信息化为推进“三化”提供纽带。

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核心在工业化,依托在城市化。推进“两化”的互动发展,其实就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应当做到进程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结构上三产融合。推进工业化,要重视优化产业布局,集约利用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推进城市化,要重视产城融合、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公共管理体系。

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为工业化插上翅膀,工业化无疑又是信息化的坚实基础。我们正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加快融合,不仅能使传统产业得到脱胎换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迅速带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迅速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服务化程度。

三是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也会失去依托目标。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就依靠农业本身来促进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推进城市化,能为我国从小农业向大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通过土地的规模集中、产权明晰、产业化管理等方式,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相互协调发展中得到提升。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问题

最近,夏宝龙书记和李强省长对新型城市化问题都作了一些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过去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对浙江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显得就不够大。这也是因为我们是省管县的模式,县域经济发展非常快,中心城市发展相对就弱化一些。按照现在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需要,必须要优先发展都市区和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这也是省里两位主要领导反复强调的观点,可能今后陆续在政策上会体现出来。对于都市区和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接下去省委、省政府在城市化会议上还会作进一步的部署。我们要抓紧时间做一些深度的研究。

当然,对于中心镇发展和小城市的培育,省委、省政府领导也是非常重视和关注的。要更加注重特色、注重产城融合,使中心镇和小城市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乡结构更加整合、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宜业宜居。要加快改造和建设中心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化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应该既要有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高度集聚、高楼耸立的城市,也要有乡土气息浓郁、生态环境优美、宁静的农村。

当前,推进新型城市化确实存在着不少难点。难点之一:农民转化为市民的问题。2012年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63.2%,处于全国领先。但要注意的是,这是常住人口的城市化,并不是户籍人口的城市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约在33%左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对本省的流动人口,如何“加快转化”,对外省流动人口,如何探索“有条件逐步转化”,通过实行差别化户籍制度,加大产业“腾笼换鸟”的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农民在空间、时序、结构上的有序转化。难点之二: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问题。城市化本应促进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但目前的状况是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下降,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增加。因此,必须加快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加快农村宅基地复垦制度改革等。难点之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如何实现基本生存、基本发展、基本环境和基本安全的基本服务制度和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这“两个全覆盖”,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要按照国情省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关于加快改革优化环境问题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今年围绕着体制改革,浙江省主要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主,狠抓了简政放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并确定了7个方面的突破重点,以此撬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接下去还要继续推进,加大对行政许可类的取消和下放力度。

怎么样来统筹考虑明年的改革重点呢?今年的审批制度改革是改政府自己,明年则要优化要素配置,进行市场化改革,放市场“无形之手”。最近,省里研究决定在海宁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就是要破除行政化配置资源的思维和倾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撬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根据试点成效逐步在全省推开,争取年底以前每个市都有一个县开展要素配置综合改革,明年在全省推广实施。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一方面,对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以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配置为主。对土地要素,要树立“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用市场化的手段推进空间换地,盘活存量土地、退出低效用地、优化增量用地。对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要用市场化机制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耗强度、总量双控管理,探索节能指标交易,研究利用新能源的政策举措;开展差别化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等。另一方面,对资金、人才要素,以创新体制机制,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配置为主。对资金要素,推进民间小资本与大项目、大产业的对接,银行大资本与小企业的对接,探索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对人才要素,以市场化手段引进适应于产业提升发展的研发机构和团队,鼓励收购、重组国外的研发机构、品牌,鼓励创新,加大对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领军人物的支持力度等。

关于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问题

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成绩,必须充分肯定,也要坚定信心。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重大项目还不够集聚、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政策支持还不够有力、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在这里,强调要“四个明确”:一是明确核心区,每一个产业集聚区都要明确一个核心区,面积控制在20到30平方公里,各种要素、政策要往核心区倾斜。如果能在核心区形成一个大的主导产业,而这个主导产业能够吸引一批5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项目,或者有龙头项目进驻,能够真正形成产业集聚,各级政府怎么支持都不为过。二是明确主导产业,要引导优势产业向核心区集聚。三是明确要素配置方式,土地指标、配套项目、融资平台都要向核心区倾斜,重大产业项目的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省里要统一调控和配置。四是明确管委会要实行实体化运作,争取赋予产业集聚区“准行政区”地位,通过管委会实体化运作,推动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

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

现阶段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浙江转型升级的一个大的突破点,而且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好与坏,也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说,如果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能够达到50%以上了,那才是真正的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应该是衡量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必须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政策引导,突出发展重点,培育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规范服务市场,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和产业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总部经济,包括总部型企业、楼宇经济等;比如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化设计、展示与陈设设计等;比如工业软件开发和产业化,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服务软件、嵌入式软件、网络化与系统集成等;比如现代物流业,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比如信息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生产控制、集成实施、运行维护、网络增值、IT咨询、数据处理等;比如融资租赁业,包括创投基金、私募、债券、股权交易、各类租赁、担保等;还有专业服务业,包括财务类、法律类、市场交易类、会展类等。这其中有许多产业都是可以寻求突破的。

关于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问题

扩大有效投资是确保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是民间投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引进外资、央企及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如何提高投资的有效性?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大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力度,尤其是重大制造业项目在争取政策上要给予倾斜。省领导一再强调要引进大的制造业项目,大制造业项目讲到底是能够“做大蛋糕”的项目,是能够“养鸡生蛋”的项目,是会有长期回报的项目。因此,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的谋划,抓紧建立项目储备库。

刚才我讲到的治气也好,治水也好,健康产业发展也好,信息消费也好,都可能会延伸出一批大的项目出来。各地一方面借此来考虑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借此来引进一批大的项目,解决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解决当前一些突出矛盾和需求的项目研究,从解决需求入手,延伸到引进、谋划产业项目,形成集聚效应。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问题

社会建设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重点研究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两个“二元结构”,一个是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最低生活保障双重标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双轨运行,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城乡之间差距明显。另一个是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二元结构”。基本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的问题实际上是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要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供给能力建设,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上。

二是要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久前,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明确将适合以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中央已经释放出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明确信号,近年来,浙江省在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有一些先天条件和优势。下一步要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试点推广。要看到,医疗、教育、养老、养生等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向,也恰好是民间投资最好的进入方向。要通过挖掘内涵来寻求一些项目,来包装一些项目,来引导企业投资一些公共服务项目。

三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产业。以社会服务业为代表的社会产业不仅具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传统功能”,而且在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围绕着加快发展社会产业,要深入研究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社会产业发展,及时制定各项扶持政策,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关于国家战略举措破题见效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是浙江经济再创新优势的关键。为此,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是这三大发展改革试点要加快破题见效、要进一步深化,也确实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的探索。比如说,对一些具体规划,对实施方案,产业布局等方面都需要深化研究。发展海洋经济,对浙江来说,突破点除了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以外,还有哪些?岸线、港口、码头、滩涂整合控制权,接下去该怎么样来操作、规划和完善?还有舟山群岛新区配套子规划,重点产业规划的布局,小洋山北部和大洋山功能定位,舟山自由贸易岛,以及义乌加快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贸易便利化的一些政策的落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政策措施的配套等等,以及实施上述规划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构建,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破题的工作。作为发改委来讲,要继续组织力量重点研究,进一步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

猜你喜欢

城市化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