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坚
2013-05-2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中国进入了又一个继往开来的时期。随着人生的代谢,1949年以前出生的一代,渐次退出显耀的历史舞台。生于上世纪50年代,包括主要生于50年代中后期,被称为知青一代的人们,开始接管国家最高权力,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和社会的性质。
次高权力,则传递到了比知青一代稍晚一些的,即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或者说“文革”前夕出生的一代手中。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文革”中度过童年,恢复教育秩序,学校提倡学习后上中学,80年代初进大学。
浦志强律师属于这一代。正如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感叹的,“很多现在当政这些人,正有权力这些人,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50岁上下。”不过,浦律师属于“体制外大佬”——这是一个他自封的自嘲时使用的角色。
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据说将是很难复制的。那个年代的精神和物质同样匮乏,规定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岁月。他们中应该不只一半以上的人,保留饥饿和“蛮荒”的记忆。这样的经历,不能不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后,他们迎来“苦读时代”,考大学成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这个时代持续至今,愈演愈烈),他们的中学教室,马恩列斯毛的画像以外,挂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之类标语。
那时,大学招生人数在二十万左右。绝大部分青年苦读后失业了,失业在80年代初,但那时的国家“百废待兴”,一个“待”字让他们在学校外发愤,晚饭后腋下夹一本教材进补习学校和自修大学,被认为是一道预示社会进取的景观。当然,也有苦闷而反叛的青年迅速被社会甩开,那场迅猛的“严打”至今是一个伤痛。
“知青后一代”或者“文革前一代”中的少数精英上了大学。在大学校园度过80年代和在“社会大学”经历80年代,情形是不一样的。那时的社会正在激荡,而大学相对开放。
经过“反右”和“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硕果仅存的旧时代过来的教授,还留在讲台上,他们在人生的暮年急于“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乐于给本科生上课,使这一代青年沐浴了最后一丝“民国范儿”。
79、80年级开始,民主选举风气曾经席卷校园,学生参与选举一度是受鼓励的行为。也许今天的人们在缅怀中把那年代美化了。确实那个年代也有很多现在看起来不应该不必要甚至不合法的限制。但那确实是一个变化的年代,社会和国家存在不确定的可能性,这样的情景激励了青年,给社会注入了活力。
浦志强对他那个年代的过来人说,我们同样“经历了80年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80年代”的概念。走过80年代,有的放弃了,没守住,有的人还有情怀,这就形成了一代人的人生分野。
还得说到一点,那时,命运很拥挤,知青一代和“知青后一代”大致同时赶到大学。相对来说,还是有社会经历的知青一代精英在大学里更有不俗表现。到80年代后期,知青后一代才超过他们的大哥。
经过了80年代,一批满怀壮志的青年消失在新时期的社会各界,消失在全世界。二十多年后,他们接近知天命的年龄,人生的智慧和精力,在最好的切合点上,所谓年富力强。在科学、技术、教育、法律等各方面,他们开始主宰。进入国家权力体制的,根据我国对政治人物的年龄规定,如果没有晋升到县处厅局以上,已经要考虑“退出”了。而在省部级的行列,已经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正处在社会中坚的位置。
社会中坚虽然不决定国家政治和制度走向,不负责国家政治改革的战略构架,但是,的确在某种层次上决定国家的命运,决定社会生活的成色。如果把社会中国叫作社会脊梁,也是比较贴切的,说中流砥柱,也应该是这意思。
二十多年前,你们壮怀激烈,指点江山,抨击当时的中坚和领袖,现在轮到你们拿主意了。政治既需要远见,更需要落实当下。无论你胸怀怎样的志向,你得让今天的司法公正,新闻自由,文化发展,环境健康,养老金发到位,教育不要毁坏青年……当下这些作业不交或不及格,公众有权对你的其他项目“不予验收”。
社会中坚就是“重大社会责任”的代称。无论今天的社会是好还是坏,政治是清明廉洁,还是混乱贪腐,荣辱毁誉都归你。社会不应该容忍担负重大责任的社会中坚的蝇营狗苟和贪污腐化。
今天的社会中坚是否及格,检验的办法是在每一个行业拉一位精英人士出来走几步。我们发现,既有“守住”的,也有“没有守住”的。让人心寒的是,守住的,貌似守得艰辛,守得孤单。
司法是社会的堡垒,相当于按年龄分层的中坚,考察司法状况,应该对确认社会现实有指标意义。律师应该是一个社会精英聚集的地方,看看律师的操守和生存状况,也是明了社会症候的指标。
最简单的考察办法是,调查一下,公众对今天的司法公正是否有信心。在没有可靠的调查之前,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扪心自问,假如你遇到官司,你是相信司法,等待判决,还是不相信,而忙于找关系?你觉得“大案看政治,小案看人事”的民谚是不是绝对的无稽之谈?
浦志强律师是清醒的。
重庆“薄王时期”之后,大量冤案积存,仅仅因言获罪,仅仅因为在网络上对当时的领导有过一句评价,即被收归劳教的案子,也难以获得公开,被劳教人士在薄王案发大半年之后,还处于恐惧之中,更不要说撤销劳教,争取国家赔偿的艰难。
如果说司法无能,那么,中国的律师呢?有多少愿意接这样的案子,即便他们有能力支付律师费?特别是重庆本地的律师?原来,这不是一个律师的职业行为,这是一件需要顶着压力干的正义之举。虽然,浦志强律师在重庆的法律援助,得到过全国数位律师和重庆两位律师的协作和帮助,但是,比起这项工作的浩繁和艰巨来,只能用孤单来形容。
这一代精英人士和社会中坚的荣誉和耻辱一样鲜明。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寄望于今天的精英和中坚,这是时代的宿命,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