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
2013-05-24梁辰
梁辰
你不一定是佛教徒,但很可能听说过佛陀证悟的故事。相传,当年印度王子悉达多苦行6年,形容枯槁却仍未求得解脱。而后他体悟到身心本是一体,心净方能解脱。于是放弃苦修,走入尼连禅河洗净尘垢,并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随后他来到伽耶山,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誓言:“不成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在某日黎明前,仰望明星,证悟了无上圆满的智慧,成为佛陀——真正的觉悟者。
菩提树因此成为佛教徒心中证悟的象征,菩提伽耶则是他们心灵的故乡。
去年10月,我们来到这座位于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佛教圣地。如今的菩提伽耶已不再是当年宁静的村庄,而是一座充满宗教气息的观光小镇。道路两旁的摊位上摆满了民族服饰和佛教用品,载客的tuktuk电动三轮车一路伴随着刺耳的汽笛声在道路中央穿行。
当年那株菩提树如今早已毁坏,但它的一颗种子得以在原先的位置再生。现在这棵高12米的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觉寺(或称“摩诃菩提寺”)大塔外侧。
大觉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等身像,据说是参照世尊青年时的面貌而塑,相当稀有。推崇口传心授的印度人并没有把这尊佛像的历史书写下来,但这并不妨碍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前来朝拜。
在寺院内,你可以看到不同肤色、身着不同颜色僧袍的信徒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佛陀的忆念和对证悟的向往:他们或绕塔,或燃灯,或打坐,或跪拜,或排成一队轻声唱颂着。百鸟在他们头顶的菩提枝上争鸣,一种美妙的宁静与祥和随处弥漫着。
但当你踏出寺院,又是另一番天地。兜售纪念品的商贩会熟练地操着各国语言向你问好,一旦你露出一点准备挑选的意思,马上又会杀出一批竞争者,手持相同商品一齐涌向你,嘴里念念有词。据我估计,哪怕他们舌灿莲花,你也会下意识地攥紧钱包落荒而逃。
相似情形也发生在与乞丐,特别是那些衣衫褴褛的小乞丐接触时。当你慈悲心发作,掏出身边的零钱,马上会有十几只小手伸向你。如果你示意手头没有更多的零钱了,他们会指着旁边的店铺下单:“orange”(桔子)、“drinking water”(饮用水)、“lassi”(印度酸奶)。像我这种初来乍到的,实在抵不住这样的考验——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啊,烈日当头,总得吃点喝点。于是,一人一个桔子,俩人分杯酸奶(再给矿泉水就没人要了)。这下,他们可算认识你这个大善人了。下次只要你再出现,他们就期待好戏重演,一直追到寺院门口甚至你的旅店。
寺院内外,一墙之隔,天界人间。如果佛陀在此现身又会如何应对?或许,这杂乱无章的人间才是更适合修行慈悲与智慧的道场。
藏传佛教导师宗萨钦哲仁波切说:对朝圣者而言,印度的混乱正是一个极大的加持,因为它在强迫你睁开双眼去看,拆解惯性思维,将赤裸而纯粹的生命真相逼现在你眼前。
穿过尘土飞扬、汽笛喧嚣的马路,回首依傍在大觉寺旁的菩提树,突然想起慧能大师的那首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