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老板的平壤之旅
2013-05-24陈在田
陈在田
1月8日至11日,美国前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森对朝鲜进行所谓“人道主义使命”的访问。
号称“拆弹手”的理查森已是9访平壤,算得上朝鲜的老熟人了。此次之所以格外引人瞩目,原因有三:
首先,由于朝鲜的神秘性和美朝关系的特殊性,以往美国政要都会提前公布行程和目的,而此次几乎是“通告即成行”;
其次,理查森是民主党资深政客,和奥巴马关系密切,以往白宫虽未必每次都支持其访朝,但从未如此番这样让国务院发言人在行前、行后一再表示“访问不合时宜”;
第三,则是抢去“主角”理查森甚多镜头的“随员”——谷歌老板埃里克·施密特。
他究竟干什么去了?
1月8日,理查森办公室向媒体透露,施密特是作为“理查森私人朋友”、“不带任何商业目的”随同访问的。但是,施密特在平壤的言行,媒体都有大量报道,其密度甚至超过了“主角”理查森。
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1月8日(即抵达平壤当天),施密特参观了朝鲜金日成大学。在那里,他看到了被特许登录互联网的、进行特定项目研究的学生;1月9日,他参观了朝鲜人民大学习堂,那里有朝鲜最大、最著名的民用电脑学习中心。这是已故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倡导建立的。
施密特参观了朝鲜计算机中心的展厅。在那里,他看到了朝鲜自行生产的平板电脑、数据加密软件、脸部识别设备、视频聊天以及即时聊天软件,等等。
按照施密特的说法,他在访问期间“非常明确地”向东道主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朝鲜必须尽快开放互联网。倘不如此,朝鲜政府将很难有所作为。因为当世界正日益连接在一起之际,朝鲜却将自己关在互联网世界之外,这将“对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生活构成严重影响”。
他此行见到了哪些朝鲜官员?这些“肺腑之言”是跟哪个级别的朝鲜官员阐述?对方有无互动和反馈?互动和反馈的内容又是什么?
虽然刚抵达作为中转站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施密特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告知自己在朝鲜的“坦率言论”,但对上述重要细节却顾左右而言他——尽管读者更关心的恰恰就是这些他不肯透露的细节。
朝鲜是座“富矿”
人们真正关心的莫过于“施密特究竟干什么去了”。
谷歌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但朝鲜不在其列:在朝鲜,谷歌几乎没有业务存在,普通的朝鲜人根本无法访问谷歌(他们中大多数人或许连谷歌是什么也未必知道)。
谷歌和施密特一贯主张互联网访问自由化,宣称“不作恶”。对一些国家限制互联网功能、设置访问障碍的作法,谷歌素来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而他刚刚访问的朝鲜,就是全球网络控制最严的国家:只能在朝鲜内部访问的近乎大局域网的“光明网”差不多是朝鲜网民唯一的选择。国际互联网则只限于高官和有特殊需要的人员登录。非政府组织“记者无国界”甚至将朝鲜称作“互联网之敌”。
一个向来以“互联网无国界”倡导者著称的“不作恶”者、互联网应用服务最著名的公司掌门人之一,跑到“互联网之敌”里作“四日游”,反差是否太大了些?
商人无利不起早。不辞辛苦绕道也要去一趟既和自己公司理念相悖、又没有直接业务关系的朝鲜,施密特当然不会仅仅去当一回理查森的龙套。
有人认为,施密特属典型的“政治商人”。作为“三巨头”中最后进入谷歌的一个,按许多评论者的说法,他的加盟是“终于让‘狂人主义的谷歌变得像一个公司了”。
和不太关注政治的佩奇,以及总是“忆苦思甜”的布林相比,施密特从来都是个老辣的政客:一方面,他长袖善舞,能在美国乃至各国政府间折冲樽俎,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他也非常善于押宝。2008年美国大选,他早在初选阶段就毫不犹豫地押宝当时远非热门的奥巴马,为其担任选举周召集人,替奥巴马政策背书。
如果说“讲原则”的布林很难下决心访问平壤的话,那么,“讲政治”的施密特觉得大有必要的话,是不会犹豫的。或许在他看来,美朝外交对话陷入僵局,是不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而自己的朝鲜之行则有助于“融冰”。这不仅有利于与其关系密切的奥巴马政府,也有利于他本人政治资本的积累。
也有人(主要是一些IT业内人士)认为,施密特是为了做生意去的。
法国JOL网上一篇文章指出,平壤一直是软件、游戏和动画外包业很发达的地方。例如,自2007年起,德国游戏制作公司Nosotek就在平壤有30名员工的游戏工作室;美国新闻集团也曾和朝鲜合拍电影;许多在全球流行的动漫和软件都有朝鲜外包成分在内。
尽管由于联合国的制裁禁令,相关公司不愿对此多说什么,以免惹来麻烦,但这在圈内是心照不宣的事。
在这些领域,朝鲜的技术远比不过印度、中国,甚至马拉维这样的非洲国家。但朝鲜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这种合作可以贴补朝鲜财政,换回宝贵的外汇;其次,朝鲜金日成大学和金策工业大学能培养年轻的计算机专家,这些人的性价比不错。同样技能的人才,工资只有中国的一半,而且由于缺乏商业竞争环境,外国老板压根不用担心他们会跳槽。JOL网的文章暗示,施密特可能看中了这座“富矿”,因而专程跑一趟探路。
聪明还是聪明过头?
然而,不少人相信,这次施密特有些聪明过头了。
金正恩执政后,奥巴马一度对“解冻外交”抱有希望,并在去年上半年和朝鲜达成提供粮食援助,以换取后者暂停核试验、导弹试验和卫星试验的协议。但协议墨迹未干,朝鲜火箭却上了天。美国朝野不敢再对朝鲜的诚信有过多奢望。
他此行的目标,一是说服朝鲜停止核试验、导弹试验和火箭发射,二是希望朝鲜释放不久前扣留的美籍韩裔裴俊浩。但前者美国朝野早已不敢相信朝鲜的承诺,后者则因“人质外交”必然伴随着私下交易,不少人批评这会反过来鼓励朝鲜变本加厉地制造人质事件,而不再像当年那样众口一词地叫好。
如今,平壤之行业已结束,裴俊浩并未被立即释放,朝方也无任何“停止核试验”之类哪怕口头的承诺,“政治投资”回报几何,便不难掂量。
更麻烦的是,日前首尔方面传出消息称,朝鲜可能在近日举行核试验。这类消息常常并不准确。但一旦成真,施密特的平壤之行,就会被传为笑柄。
至于商业合作,同样不容乐观。
熟悉朝鲜情况的投资专家詹姆斯·鲁尼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指出:目前,“任何外国人都很难真正从那里赚钱。”如果施密特不打算冒政治失信的风险,偷偷和朝鲜人达成帮助其完善“光明网”以换取商业利润的协议,那么他打算从朝鲜赚钱简直是白日做梦。倘若他真那样做,还谈何“不作恶”?
就连坚信可以从朝鲜IT外包业务中赚到钱的JOL文章也认为,赚这笔钱是要冒很大政治风险的——任何这方面潜在的合作,都将面临美韩及其在世界各地支持者的严厉抨击。在他们看来,朝鲜计算机专家大多参加过针对美韩的黑客行为。对他们而言,与朝鲜进行IT商业合作,显然是很难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