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发展分析与评价

2013-05-19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试验区转型土地

郑 楠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珠三角地区抓住了设立经济特区这个机遇,成就了东部第一个传奇,长三角地区凭借创新精神,形成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建立起了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四化两型”战略则成为长株潭城市群所面临的最重大的机遇。“四化两型”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这样就明确了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湖南农业发展的方向。但试验区的农业却成为了其整体发展的“短板”。长株潭试验区农业发展水平如何,究竟存在怎样的制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实证方法,通过纵向横向分析,对其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一、农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综合评价以指标体系为基础。评价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标选取的好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多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评价指标构成,应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属性,从而确定农业转型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农业转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多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评价指标构成,应能客观并系统地反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内涵,体现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子系统以及下层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衡量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水平,并体现影响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各种因素。

2.重点性原则

指标不可面面俱到,既要做到能反应整体情况,又要尽可能的简洁,因此要有选择有重点。对于主要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并且要突出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3.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做到内容明确、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口径一致,除此之外,数据来源还需稳定,选取指标概念避免生涩、计算复杂。鉴于此,本文选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来源湖南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湖南省及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有较高的可信度,且收集数据简单易行,计算简单,评价结果准确可信。

4.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理论上有科学根据,在实践上切实可行,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是构建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对判断是否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从总体上考虑经济的发展水平外,更应该注重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结合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特点,还应融入节能环保、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等内容。此外,社会效益的提高也值得关注,如农村人均收入、人均支出的增加,医疗、教育的投入水平等。这些因素对农业转型的影响因研究的目标特征、范围不同而有所区别,其影响显著性也不尽相同。根据相关理论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五个方面选取影响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的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政策支持,每个二级指标下又设有若干个三级指标,力求全面并有重点的说明现阶段长株潭农业发展状况,并体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下表:

表1 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

农业生产能力(B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C3正向指标该指标是反映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是涉及农业现代化科技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指标。C4正向指标土地流转面积比率(%)累计土地流转面积与当地农用地面积之比,土地流转比率越大,越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农业经济效益越高。农林牧渔人均产值(元/人)C5正向指标体现农业的发展状况。这是对农业发展量的评价。C6逆向指标体现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该指标应与第一产业的绝对值结合考虑。该指标份额降低,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能力越强,有助于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第一产业占地区GDP的比值(%)经济效益(B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C7正向指标该指标为农民人均总收入与农民人均费用性支出之差。指标值越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能力越强。综合指标(A)C8正向指标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以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来反映。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C9逆向指标该指标体现农村中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与其他农业经济指标结合考虑,可体现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数的比重(%)恩格尔系数 C10逆向指标社会效益(B3)农村居民消费中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该指标越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全县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张/万人)C11正向指标该指标反应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县市总人口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所占比重(%)该指标反应农村的教育体系完善程度。生态效益(B4)C12正向指标有效灌溉率(%)C13正向指标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该指标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实现有效灌溉的条件。

化肥施用强度(吨/公顷)C14逆向指标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该指标是实现两型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准。生态效益(B4)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C15逆向指标单位GDP消耗能耗越少,越体现出资源的有效利用。森林覆盖率(%)综合指标(A)C16正向指标反映该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实现绿化的程度,又是确定林业经营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之一。财政支出农林水务比率(%)体现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C17正向指标政策支持(B5)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率(%)C18正向指标体现金融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三)权重的确定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笔者对10位农业现代化研究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逐层对各指标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指标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标度,确定指标因素间两两重要性的比值,求出各个指标的比重。

表2 评估指标权重

C15 0.0479 C18 0.1267 0.0948 B4 C16 0.0063 A C17 0.0422 B5 0.1690

(四)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所收集的原始数据由于单位不同,首先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本模型中含有方案集为A={A1,A2,…,An};指标集为 C={C1,C2,…,Cm};方案Ai对指标 Cj的数值为 yij(i=1,2,…,n;j=1,2,…,m);yij则表示第i个方案中第j个指标数据是多少。本文运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性质将其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两类。

正向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逆向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二、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发展的纵向分析

表3 2006-2010年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综合得分

由表3可以看出,2006-2010年期间,长株潭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010年的得分为06年的4.24倍,而2008年得分略低于2007年,这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的恩格尔系数变大、生态效益的化肥使用强度加大和财政支持力度的降低三个方面,但是总体上得分逐年增长的趋势未改变,说明农业现代化程度在逐渐提升。

从农业生产能力方面来说,该指标得分提高非常显著,这主要体现在科技贡献与土地流转两方面。农产品科技贡献率每年都有所上升,并且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可归因于超级杂交水稻、高产优质的双低油菜品种和我国第一个转基因抗冲油菜品种的培育成功。土地流转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并带来有益的外部效益。因此,上至国家下至省委省政府都在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法律法规,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也因此取得了一定成绩。除此之外,机械化程度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县及县级以下农业从业人口逐年下降,而机械动力逐年上升,这可以体现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每年得分稳定增加,这体现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且在第一产值与所在地区GDP的比重逐渐下降的情况下,农林渔牧的总产值增量逐年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得分逐年增大,说明长株潭试验区在积极发展农业的同时,同样注重二、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优化调整。

从社会效益方面来说,2006年至2010年期间得分出现了波动,表现为2006-2008年社会效益得分的递减,2008-2010年又开始增加。具体看来,2006-2007年为县市总人口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所占比重指标得分下降,而2007-2008年则是县市总人口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所占比重和恩格尔系数得分同时下降,但在2008年后,各个指标得分都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对农村社会效益的提高重视度在加强。

从生态效益方面看,其得分值出现了连续波动。而该波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化肥施用强度的变化。化肥作为提升土地生产率的重要生产要素一直得到大范围使用,但其负面效益的凸显又迫使农民必须对其使用进行限制。因此出现了在2006-2008年化肥施用强度得分递减,而08年之后得分又有所增加。这体现了政府思想认识变化的一个过程,由重经济效益到经济与环境并重,并且通过加大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其进行限制与引导。

从政策支持方面来看,2007年得分出现最大值,后下降进而回升。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的变化。财政支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仅从财政支出农林牧渔比率来看,其财政投入比重比较小,但是每年都有所增加,特别是2007年,对于投资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资金出现了大幅增长。而金融支持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更是实现农业转型的关键力量。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出现,都说明政府也一直在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使其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服务。

(二)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发展的横向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期间,长株潭试验区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农业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在增大。但是为了更全面的反应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农业现代化实现较好的北京和上海作为参照,运用同样方法,求得三个地区的综合得分。数据同样主要来源于2011年湖南、北京、上海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信息网等,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表4 2010年长株潭试验区、北京、上海农业转型综合得分

从表4中可以看出,长株潭试验区与发达地区的一般标准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北京、上海分别相差0.125、0.349,距离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距离。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需克服遗留的和新出现的问题,解决制约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根本问题。在农业转型的同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之外,生态环境、资源节约也成为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为长株潭农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就农业生产能力方面来看,对农业转型贡献最大的是农业生产能力(依次是农业生产能力40.70%、经济效益24.18%、政策支持16.90%、生态效益9.48%和社会效益8.74%),而与发达地区差距最大的却又是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值为北京的52.64%,上海的37.20%)。这说明,要实现农业转型,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必要的支持推动是其发展的必要动力,但关键却是增强农业自身实力。提高其生产效率才是其重中之重。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流转面积比率又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长株潭试验区在此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就经济效益方面来看,与发达地区农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两方面。第一产业占地区GDP的比值过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过小都说明了在县及县级以下地区仍然以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二、三产业的优势并未发挥。

就社会效益方面来看,上海的得分约为长株潭试验区的3倍,而其差异最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方面(与上海相差0.0247)。健全的农村医疗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要内容,它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增强农村的吸引力,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就生态效益方面来看,长株潭试验区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差异较小,而其差距主要存在于化肥施用量和单位GDP能耗方面。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逐渐降低化肥的施用量和资源消耗,不应以环境的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就政策支持方面来看,北京、上海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其政策的支持金额的绝对值并不比长株潭地区少,而是其贷款总量过大,致使农业支持金额的相对值过小,加之存在边际效益递减,所以北京、上海的政策支持优势并未在数据中体现。同时也可已看出,必要的政策支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地助推力,而财政支持仅仅是作为一种外部手段,其关键是加大对金融领域的支持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金融支农体系,改“输血”为“造血”。

三、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发展的挑战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长株潭试验区的农业虽然处于进步发展之中,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具体来说,差距主要存在于环境、土地、资金、科学技术、劳动力五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制约农业转型

农村工业化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这种工业化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造成严重的农村污染。目前,乡镇企业废水、CO2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此外,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由表5可见,自2002年以来,污染越来越严重。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逐年增加,分别为2002年的4.11倍和2.45倍。而废水和粉尘的排放量由于自2007年开始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治理,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土地尤其是耕地的质量。据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不完全统计,城市郊区耕地环境质量远远落后于一般农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业“三废”的污染依然是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

表5 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

另外,城市大量生活垃圾排向乡村地区,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废物中所含有害成分会对生态资源造成多方面危害。由于对其处理不善或管理不当,致使垃圾包围城市威胁的出现,同时对农村的环境也产生了的极大的影响。而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垃圾长时间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则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传统农业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地下水和空气的严重污染,严重制约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的发展。

(二)土地资本制约农业转型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必要的土地资源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充分的土地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虽然土地流转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但是长株潭试验区得分却比较低。从2002年起,长株潭试验区每年耕地面积都在降低,到2010年止,共减少耕地18.19千公顷,其中长沙减少的最多,为8.19千公顷。具体来看,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叠加效应,使得土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资源,工农业对土地的争夺日渐激烈。然而必要的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保障。在土地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就实际情况来说,长株潭试验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地效率的提高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大量的使用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等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从而使土地经济效益短期最大化,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不断下降,而且出现土壤板结、盐碱化、沙化等问题。根据调查长株潭某些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化,使农业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其次是农地非农化现象严重。城市建设大量侵占耕地,挤出农业经济效益,致使农产品产量锐减,农用土地分散化,阻碍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不利于顺利向现代农业转型。最后,土地管理不规范,土地闲置情况严重。受城市优越条件的吸引,不少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大量农地无人耕作,耕地荒化严重。

(三)科学技术制约农业转型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的客观选择,只有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实现农业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长株潭试验区在农业科技方面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现代科技供给不足,特别是有效供给不足。农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低水平重复式研究多,创新性少。此外,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和中试阶段,技术创新成果还呈现出适应性差、不成熟、不配套的特点。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存在着无效供给,导致了农业技术供给的相对短缺,影响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现代科技转换率较低。评价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应用程度和实际效果。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许多成果虽有理论,却在应用上存在严重问题,或有实际价值却缺少资金支持,使其无法转换成生产力。湖南省科研成果对农业的有效贡献率2012年达到55%,虽然具的一定进步,但与发达国家70%以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三是农民对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受规避风险意识的影响,采纳新科技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不足。农民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低素质直接限制了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四)资本制约农业转型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资本要素向经济效益好的区域流动就越频繁,流动速度和规模也就越大。长株潭作为全省经济发达区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长株潭农村资本大量流出。基于资本的趋利性,必然大量资本流向利润率高的城市地区,而投入农村并用于发展农业的资本则少之又少。

表6 长沙农村人口收入情况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农户平均到每个月虽然有所积累,但并不多,要想让他们将其收入拿出来进行投资是很难的。一方面,该剩余大都来自于经营性收入,农户会更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非农环节;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保制度的不完善,加之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农户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会倾向于在手中保留一定量的流动性资产。因此,期望农户将并不多的纯收入对农业进行投资,是不现实的。以长沙为例,农户购买生产性固定资本的支出就一直保持着低水平(见表7),而湘潭、株洲的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则更少。

表7 长沙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支出情况

就总体而言,资本在农村投入比重过低。从表8中可以看出,长株潭试验区每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降低。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越发达,与农村的资本争夺就越突显。

表8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此外,农村经济发展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足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的来实现。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实现土地流转的基础,而金融模式的创新则直接影响土地流转的效率。当前,土地流转金融模式的创新严重滞后,虽然各地出现了不少具有当地特色的土地流转模式,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且无法大规模推广。如永州成立的“土地银行”,虽然对土地流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还存在着土地无法贷出等风险。这其中有至少三点原因:一是农业自身具有弱质性。其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促使商业银行对其贷款的激励不足,出于安全和盈利的考虑,银行一方面惜贷严重,致使许多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将原本应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大量转移向城市。此外,由于民间借贷的不合法性和高成本性,也加剧了农业发展的不稳定。二是金融担保制度不健全。农村以中小企业居多,它们不但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将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实验者,但由于持有资金有限,加之银行出于安全性、收益性、成本与费用方面的考虑,贷款门槛普遍较高,抵押物要求严格,中小企业难以达到贷款要求。且由于农村担保体系的发展落后,中小企业更难以获得贷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三是金融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存在着城乡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落后,致使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渠道单一。目前,农业企业除了内源融资外,更多依靠的是银行、信用社贷款这种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十分困难,利用风险投资筹集资金还没有新的突破。最近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小额贷款公司,尽管长株潭地区的数量已占到全省的70%,但由于总量较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五)劳动力资源制约农业转型

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高素质人才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必要保障。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问题在于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一方面,每年大量劳动力流出,另一方面,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入。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辅助工业的策略,大部分资源都流向工业,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工农“剪刀差”逐渐加大。资本资源大量汇集于城市,并且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政策支持。反观农村,从人均收入到社会保障,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教育体系的完善,从经济生活到民主政治,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城市的拉力与乡村的推力同时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也必然导致农村失去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这不仅设立了一道壁垒,阻碍生产技术、人才的流动,还影响着农村、乡镇企业的升级、物流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四、长株潭试验区农业转型发展的建议措施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战略上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连续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化两型”战略的提出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资金支持。为此,长株潭试验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突破制约因素的限制,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要增加科技投入,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大对实用技术的推崇力度,提高技术直接使用者的素质水平,促进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生产能力调高的基础上减少农业从业人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新农业产业方式,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

三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调农村经济同科教文卫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指数,吸引并留住人才。

四要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提高农林水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率,提高农产品直接补贴金额,给予农户生活上的保障。此外,政府还要给予农村金融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使其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1]雷华平.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5

[2]匡远配,罗荷花.“两型农业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7).

[3]王黔平.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中的农业科技创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2).

[4]匡远配,曾锐.长株潭建设“两型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J].兰州学刊,2009,(11).

[5]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试验区转型土地
我爱这土地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转型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