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人的愚蠢纪念逝去的童年
2013-05-17刘倩
刘倩
不可不知的故事背景
黄建新说他既然决定要帮儿子一把,就要让儿子的毕业作业进入院线。黄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黄建新刻意没有让儿子在本科选择上“星二代”的电影专业,没想到挡不住“子承父业”,黄雷在研究生的方向上还是选择了电影创作,微妙的是他选择了拍一部带着“父子关系”的儿童喜剧片,在黄建新的电影中从未涉及过喜剧,他也承认自己为了拍电影,和儿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从以上导演前史看《愤怒的小孩》,这部以儿童为主角,大牌云集当绿叶的家庭式喜剧,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情怀倒是不少,小孩在其中看到同龄人的勇敢和创新,准爸爸妈妈在其中看到生养小孩的某种乐趣和无奈,爸爸妈妈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哭笑不得,总之,看童年,总是一件轻松事。
缅怀童年之
我们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在一个人的童年里,如果没有出现过离家出走的念头,应该也算是一种遗憾。《愤怒的小孩》没有将小孩的出走简单弱智化,“小孩很可怜,小孩很无辜”是以往中国式儿童剧所主力表现的形象,《愤怒的小孩》恰恰相反,将小孩成熟化、智能化处理,化身成为一个鬼灵精怪的时髦小帅哥,非常有当年《旋风小子》里小谐星郝邵文的魅力感。而离家出走的理由,也变得十分具有儿童视野的趣味性。在小孩的视野里,他看清楚了妈妈离开他是因为要盯着出国工作的爸爸,防止爸爸找小三,他清楚地归纳出了单身爷爷每天对待自己只会用同一个句式“起床、吃饭、写作业”,最终导致他离家出走的原因更为单纯,爷爷请的保姆又丑又粗鲁,做饭还很难吃。这一切的讲述,都通过小孩世界的独白串出,童趣温馨又直戳成人世界的笑点,比如妈妈担心小三,退休爷爷三点一线的生活,保姆的粗俗,从一个小孩的眼光看到大人们三俗的世界,大人所在意的事都成了小孩眼中的无聊事,这样的离家出走,酷!
缅怀童年之
每个坏男孩
心里都有一个乖女孩
出走路上有妞相伴,这也是以往国产片儿童片中不会出现的片段,况且还是懵懂的赶时髦的“姐弟恋”。同为离家出走的小孩,妞的出走却是一桩“来自山村的被父母卖出事件”,善良、淳朴、楚楚动人是妞的形象,恶作剧、古灵精怪是小孩形象,这两个形象碰撞在一起,没点情愫不好看,所以什么英雄救美啦必不可少,打情骂俏也必不可少,从一开始的妞的坚强独立,到最后妞接受小孩的保护,这是一条完整的“抠女”线索,谁的童年里没有一种保护欲和被保护欲?也许正是《愤怒的小孩》里没有弱智化中国儿童,把单纯的男孩女孩之间异性相吸之情放在孩童的世界中,让人感受到那种低龄男女间美好情感的光彩。当然啦,影片的情感建立里没有把“抠女”这条线写得很清晰,只是片尾那句“爷爷每天都在看报纸给我找新的奶奶,而我长大了要把妞姐姐娶了当我老婆”,这句台词好熟吧,童年的你,有讲过类似的话吗?“我长大了要娶你”or“我长大了就嫁给你!”
缅怀童年之
大人很愚蠢,总是不懂得生活
在小孩的事件里,大人很愚蠢,因为大人总有大人的焦虑,这在小孩看来都是很简单的事。《愤怒的小孩》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成功进入合家欢式市场。在小孩的视野里,他搞不懂以前看着没什么魅力的爸爸,却多了一个头衔的原因,身边突然美女如云,搞不懂爷爷这么大年纪了,不好好享受自由,还要很麻烦地再找一个奶奶。小孩搞不懂的事有很多,小孩却用他的情趣创造出了一个他自己乐意生活的世界,让大人们只能在屏幕上意淫自己已经回不来的童年,同时再想想自己究竟该如何铺设下一代的世界?又如何从小孩的世界中学会放下?《愤怒的小孩》也并没有像同是儿童题材的《看上去很美》那样,去抨击成人的世界、成人的制度,质疑成人的思维,反而是讲小孩的焦虑和成人的焦虑如何碰撞出喜感,用两个世界的差异来营造喜剧的桥段,形成小孩无罪,大人又很无辜的现代式家庭生活现状。
国产儿童片的愤怒
十几年前,有一部改编自很热的同名小说的名为《男生贾里》的电影,曾经在青少年中很具有吸引力,翻翻网络上的相关影评,最经典的是“主要是小说写得好,给我们的想象太多了”,言语之间充满着对电影呈现效果的抱怨,在网络上敲入“国产儿童电影”几个字,出现的片名有《别碰我的童年》(2011)、《小亮的夏天》(2011)等,都是很陌生的主创,哪些进入了院线一日游,哪些只能在电影频道亮亮相,或者直接做成DVD放进了资料馆,这些甚至都很难引起写作者的兴趣去考证。关于国产儿童片的创作,再早可以追溯《三毛流浪记》,《闪闪的红星》等,只是,近几年的国产儿童电影中,始终出现不了如《菊次郎的夏天》、《冬冬的假期》这般被誉为大师创作的儿童世界的成人片。是国内的儿童电影创作者低估了中国孩子的思辨能力,还是儿童电影创作的起点本身就起错了点?2006年第六代导演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充满了来自小孩的愤怒,虽充满争议但看得大快人心,这次黄雷的《愤怒的小孩》冲进院线,并用了一个很棒的绿叶阵容,《愤怒的小孩》带着一种冲破国产儿童电影弱智的愤怒,至少让电影院里有了真正来自成熟观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