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同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2013-05-17刘玉海

考试·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史文学学科

刘玉海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29-01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整合渗透的优势,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呢?实践证明,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指导学生把握具有语文特色的基本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历史学习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学生看来,历史内容太"空",范围太广,学起来缺少"操作性",花的时间再多,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基本方法的缺失。所以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握具有语文特色的基本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如语文注重阅读,有泛读、精读、速读、选读等学习方法,现行历史教材以事为纲的编写体例,不可能将国别史专门设立一个章节或专题。往往因"事"而散见于不同章节之中。对于解答综合题就要学会从教材的不同地方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指导学生运用语文的阅读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同样语文学科为主所学的语言表述,运用在历史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生动,而这一要求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要求,历史学科中,语言要符合历史学科"言之有史,言之有据"的特点,做到史论结合,观点鲜明,减少不必要的修饰语,更不要用发挥式的描写和漫无边际式的议论。

2运用文学形式中与历史课关系密切的内容,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古曲诗词(包括咏史绝句)、文学名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电影、戏剧等有关文学形式中的与历史课关系密切的内容,如讲到巨鹿之战项羽冲锋陷阵,大败秦军,可以补充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故事;讲到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兵败,被汉军在垓下重重包围时,可点出"四面楚歌"这个成语;讲到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时,以"投鞭断流"说明前秦苻坚的狂妄自大……再如,讲到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无心收复失地,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时,可引用南宋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讲到清末官吏众多,造成社会不平的根源时,可引用刘兆吉《西南采风录》一首民歌:"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泛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比如《长征》这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历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分时,如果通过这首诗,把长征的路线过程介绍出来,会增加历史教学的文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感染力,从而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历史事件的了解。

3用富有文学感染力的语言讲授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堂中教师语言要求"准、精",然而这并不是说历史课堂语言不需要文采,相反,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主学习兴趣的火种。所以,用富于文学感染力的语言来讲课,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如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不妨低沉凝重。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诗歌,在讲课中经常给学生吟诵几句,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抑扬顿挫、满怀深情的吟诵,使这些诗歌如缕缕轻风,吹进学生的心扉,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他们的灵魂塑造和社会行为。吟诵诗歌使历史教学处于和谐之中,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总之,用富有文学感染力的语言讲授历史会事半功倍。

4文史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讲授辛亥革命时,通过鲁迅的小说《故乡》、《药》、《阿Q正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药》不仅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一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对城里发生革命的看法:"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也做了什么-一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对革命的理解:"革命就是杀头,革命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还有赵秀才与钱洋鬼子到尼姑庵里革命的场景,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根本就没有唤醒、也没有发动民众。在讲授"秦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一节时,我就引用《过秦论》、《六国论》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秦从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秦皇暴政→秦朝灭亡这段历史。所以,从这方面看,"文"、"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不离;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本身就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历史补充读物。

5小结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史知识间的渗透,使材料来源更加广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感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用的。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文史不分家",就不应该各自为政。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教学尝试,突破了死板的学科知识界限,学生接受到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让老师无法再敷衍了事,而必须拿出点真本事来。所以,文史交融整合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文史文学学科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学科新书导览】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我们需要文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