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2013-05-17赵新华

考试·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写作素材章法诵读

赵新华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到底应该如何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视基础,积累文言知识;重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重视思想,加强人文熏陶;重视思路,学习章法结构;重视运用,丰富写作素材。做到"文""言"并重、"虚""实"结合,"读""写"结合。

关键词:基础知识;诵读;思想;章法;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10-02

文言文到底应该如何上?教师们在"重文轻言"还是"重言轻文"还是"文言并重"的讨论声中感到越来越模糊。在平时教学中,迫于进度和考试的需要许多教师大多是"重言轻文",偏重字词,采用传统的串讲方式或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请学生讲的方式,然后"文"一带而过;可是在公开课中许多教师一般都忽略字词,讲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关于文言文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两条"目标":一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是"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那么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去把握呢?"文""言"哪一个重要?笔者有如下思考:

1重视基础,积累文言知识

"文言文同现代文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这种文章必须正视它的字词教学,因为这是基础。" 文言文,作为一种有别于现代文的特殊的文章,它的特殊性要求教学者在教学中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学生才会进一步思考文章的内容。要扫清语言障碍,字词的教学不可忽视,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知识,才能初步看懂文言文,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上的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高考也要求学生掌握实词、虚词、句式(翻译中考),可见文言基础知识无论从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还是从学生高考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目前摒弃文言基础教学,在课堂上单纯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方法是不足取的,它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语言障碍都没有扫清,文章没有读通,读懂,怎么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从而进行鉴赏评价呢?重视基础知识,读通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2重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朱子读书法》之中。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指出"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诵读是指用普通话,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把平面无声的文字变为立体有声的文字,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目前受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上教师追求大容量,注重字词的讲解、句子的翻译和文言知识训练,注重文章内容的分析,挤压了原本朗读的时间,朗朗的读书声已成为过去的风景了。长期以往,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文言诵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可见,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诵读"在今天是不可少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老师适当的释疑点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思想,加强人文熏陶

"我们教授文言文的目的,不单单让学生了解古文的语法现象,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句和片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和领悟古人的伟大思想,为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打下杂扎实的文化功底", "近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自觉担负起传承这些文化的重任。" 传统的文言文重"言"轻"文" ,"言"主要指"文言词句","文"主要指"文章思想",对于文言文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前预习,课上补充背景知识,串讲字词句,总结写作手法,忽视了品味文章的思想。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精炼简约、生动典雅的文言,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教师应善于从文言文中,提取出中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中有价值的成分。文以载道,教以载德。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教材文言文中具有浓厚传统道德色彩的文章,应吃透讲透。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这在思想观念纷纭的现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劝学》体现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崇尚与自然亲和,开放心灵,关照宇宙人生。因而,其文多体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站在现代的高度,准确地把握住文言文中蕴涵的先人哲思,就能使学生初步洞悉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如《游褒禅山记》,游山而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中,苏轼的《前赤壁赋》,由眼前的水与月,感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更进而阐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中国古代史家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他们在汲取前朝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警示后人应以史为鉴,修明政治方能受万人拥戴。虽然他们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做出的历史反思,但是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对今人同样有深刻的启示。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史记》中的片段故事《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司马迁的历史观,即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阿房宫赋》认为秦朝败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奢侈腐化,耽于享乐而不能体恤民意。

"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感悟文言文传达的情思,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面。"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文言文字词句、语法、文法的学习和积累,又要重视整体感受,悟古人之"道",见情感之源,从而构建学生的思想大厦。

4重视思路,学习章法结构

学习文言文,把握写作思路也很重要。目前文言文教学,多强调字词和翻译,忽视文章写作思路的分析和应用指导,其实许多文言文的巧妙的构思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比如欧阳修的《丰乐亭记》构思巧妙,行文严谨。全篇紧扣"丰乐亭"展开。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着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详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的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转变为太平时期的"丰乐之年"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我们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一巧妙的构思,,学会用物作为线索来构思文章,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散文写作中去。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全文共六段,第一段单刀直入提出观点,对六国破灭进行评述:"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的议论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第二段以"或曰"设问,引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结论,显示其观点的严密性,也为第四段的议论张本,接着又强化"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紧扣"赂"字、摆事实、细分析、出结论,层层递进,"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就昭然凸显。第四段从"赂"的反面"不赂"来论证,摆事实,平面展开,六国"战与不战"的状况不同,结果迥异,正反对照,"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另一分论点水到渠成。第五段紧承上文,重申论点,第六段再点题,画龙点睛,揭示作文目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这一写作思路,并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思路,那么,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就一定能够做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说理透彻、论证有力。

5重视运用,丰富写作素材

"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只要翻一翻近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就会读到大量以课本中的文言文为素材的'故事新编'类的文章,还有大量引用古诗文名句的上乘之作。可以说文言文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教师可以提供作文话题锻炼学运用素材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以"爱国"为话题,学生可以选取诸葛亮、文天祥、蔺相如、晏子、樊哙等人来证明论点。如:为了国家的安危,诸葛亮临危受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零丁惶恐,心如磁针,直指南方。再如:蔺相如义正词严,秦廷上怒斥秦王,令完璧终归赵国;晏子唇枪舌剑,楚国中巧对楚王,使楚王自讨其辱;樊哙人微言重,鸿门下严责项王,让霸王无以言对。这些人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用满腔热血凝聚忠诚之言,维护伟大人格和国格。这些人物都出自我们中学课本中。另外教师可以指定文章中的素材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适用话题可以是:自然、永恒、变与不变。精彩运用:流水像这样留取而没有流失,时圆时缺的月亮,尽管圆缺不定,但没有发生增减。从认识事物变化的角度,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问;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天地呢?这启示我们从多角度看问题而非把问题绝时化,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中也应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我们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和克服它们。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写作素材丰富了,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好地做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兴贵.于虚实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契合[J].语文教学之友,2003.(6).

[3] 赵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

[4]袁东升.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要有新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2011.(1).

[5]耳东, 章楚祥.指向致用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6.(1).

猜你喜欢

写作素材章法诵读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学生写作现状和应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