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景观发展研究

2013-05-16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锦彬

海峡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连接性福州市绿地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黄锦彬



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景观发展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黄锦彬

近几年,福州正朝着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方向努力。而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中之重就是强化绿地景观系统。绿地景观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助力一个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福州市 城市绿地系统 生态园林 人与自然和谐 植物物种

福州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宜居城市,就是要从“大地园林化”的战略出发,把园林化的中心城绿地系统及其他组团的景区和生态区结合起来,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中,实现福州市绿地景观系统的发展,展现福州的独特自然风光。

1 发展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的重要意义

1.1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要素之一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与城市绿地建设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蕴、有鲜明形象特征的城市,能够保护、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提高城市形象、品质和内涵。

1.2 城市绿地系统是发展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及生态失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而城市绿地系统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无法替代的作用。用绿地系统来人为地强化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建设出具有宜居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的生态园林城市。

2 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景观总体现状

1978年,福州绿地面积200.6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平方米。2010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9 %,绿化覆盖率达4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8平方米。30年来,福州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约9倍。

3 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景观存在的问题

福州城市绿地景观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仍存在着绿地分布格局不合理、植物种类单调和不科学性、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等问题。

3.1 城市绿地系统不健全, 绿地分布不合理

3.1.1从绿道景观连接性角度

3.1.1.1 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在空间结构特征上表现出来的连续性,主要受需要研究的特定的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关系的影响。景观连接度的大小表征是绿地斑块间的连接程度的高低与绿地景观廊道的连通性能。

3.1.1.2 景观连接性的重要功能

连接性较高的景观对景观内所有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起到促进作用。绿道的一个最为直观的作用即为生物廊道,连接性强的景观内部的生境较为理想,生境内所有的生命体都将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利用绿道而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生物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生命状态是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它进而保证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1.1.3 情况分析

各行政区景观连接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仓山区(0.1711) >晋安区(0.1566)>鼓楼区(0.1342)>马尾区(0.1157)>台江区(0.1120),最大值是仓山区,也仅为0.1711。同时,福州市城市绿地斑块的面积大小差异非常大,各种形状的绿地间的镶嵌程度较低,这些均会对斑块和景观类型的连接性造成影响。福州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其他绿地等7种绿地景观类型数量差异非常大,彼此间较难形成较好的连接性。5个行政区的绿地斑块分布均呈现出不均匀、分散的特点,这些都对本区域内的景观连接性有重要的影响。

3.1.2从绿地景观差异性角度

3.1.2.1 绿地类型多样性少

从各个辖区的绿地类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来看,分别是:晋安区>马尾区>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优势度指数显示的顺序正好相反,表明台江区内某类型绿地所占支配程度高于其它辖区。结合各区的绿地类型统计,在中心区或台江区内,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占支配地位,这也表明该区域缺乏通过改造风景林地和生产防护绿地来增加游憩性绿地的潜力。

3.1.2.2 绿地斑块尺度差异性较大

统计显示,中心区内小型和中型斑块的总面积占50.2%,大型斑块占44.9%,大中型斑块占4.8%;而在中心区外,小型和中型斑块面积仅占12.8%,大型斑块占了73.9%,其余4.3%为大中型斑块。而大型绿地在各区的绿地面积比分别是:仓山区(82.3%)>马尾区(65.8%)>晋安区(65.7%)>鼓楼区(59.5%)>台江区(40.6%)。这表明:不同尺度绿地斑块所占据地位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较高生态学作用的大型斑块在城市外围行政区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3.1.2.3 绿地景观较为破碎

如图1所示,就全市各辖区的破碎度分析来看,台江区和鼓楼区高于全市平均值,其中台江区为全市最高,其板块密度指数为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晋安区的板块密度指数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而仓山区、马尾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表明该区域内单块绿地面积较大。这种现象也准确反映了福州市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老城区人为活动多,绿色斑块空间被不断分割,或者绿化建设以见缝插针的方式为主,因而绿地斑块变得越来越小,破碎化程度加大。

图1 福州市绿地斑块破碎度分析图

3.2 植物种类的单调和不科学性

3.2.1总体情况

福州气候条件良好, 适宜生长的植物多达1100余种, 但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常见的植物仅350多种。福州绿化树种主要以常绿树种为主, 季相变化不明显。地带性植物运用较少,市花特色不明显,古迹周围无高质量的城市绿地。

3.2.2以道路绿地系统为突出范例

通过对福州市道路绿地植物的调查表明:福州市园林树木的种类繁多,但道路绿地中类型却不丰富。福州市主要行道树共128种,隶属47科81属,其中乔木35种,灌木57种,草本植物36种。从组成福州城区主要行道树绿化带植物的分布看, 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 乔木种植数量多,草本与藤本少;常绿树种多, 落叶植物少;观形、观叶植物种类多,观花、香花树种少。数量排列前10位的为:小叶榕、芒果、羊蹄甲、蒲葵、大叶榕、高山榕、天竺桂、樟树、黄花槐、皇后葵, 前2种占到总数的50%与73%。近年来,由于城区面积迅速扩大, 道路的拓宽和新建, 行道树更替频繁, 新植行道树所占比例较大,导致一二级行道树数量偏多、比例较高, 三级以上的行道树数量少。

福州市区道路绿化绿地率总体偏低,在城区主干道中, 绿化达标的不足50%;部分路段行道树选种不科学;绿化结构单一单调,四季景观缺乏变化;常绿树种多,落叶、美化树种少;在福州数量最多、频度最高的10多种行道树中,只有羊蹄甲等极少数种类是花大、色艳的树种。作为榕城基调树种的榕树虽是较为理想的行道树,但根系十分发达,强壮的根常将路面拱起。

在城市绿化中,往往对地域性植物的开发不科学,忽视了对植物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如银桦具有耐瘠薄、抗病强、生长快等优点,在城市道路应用较多。但该树种抗风能力差,台风过后胸径20cm的银桦树常常被连根拔起,造成严重的损失。许多棕榈科植物因未考虑其生理适应性,造成长势不好,绿量低,生态功能差。

3.3 植物群落结构不丰富, 群落生态功能差

3.3.1总体情况

据园林局统计, 福州市建成区乔、灌、草比例为9. 5:1:6. 55, 城市绿地主要为纯林、灌木和草坪等几种简单的模式,植物垂直界面缺乏变化,景观效果单调。

3.3.2以道路绿地系统为例

道路绿化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三种:乔木单层结构、乔灌或乔草二层结构和乔灌草三层复合结构。其中福州市乔、灌、草三层立体结构类型的道路有17条,占总数的26%;乔灌二层结构的主次干道的有24条;仅乔木单层的有34条,占52%。

4 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景观发展的对策

4.1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合理分布城市绿地

4.1.1提高绿道景观连接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福州市5个行政区的绿地景观连接性比较低,几乎未形成绿道系统,这将对整个城市的未来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有鉴于此,建议在城市的大多数区域建设绿地斑块,新建设的斑块不仅与原有的绿地斑块形成很多的连接性,而且新的绿地斑块也要具有较高的连接性,形成廊道系统,最后形成整体的城市绿道系统。如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完善滨江绿化带建设等。

4.1.2增加绿地景观多样性

4.1.2.1 中心区重点加强廊道的建设,特别是基于福州市丰富的内河资源建设滨河的绿色廊道,将沿河的各类小型绿地斑块联系成绿色纽带,提高中心区绿地率。

4.1.2.2 积极保留和转换风景林地和其它农林地的功能,增加城市山地公园绿地的潜力。

4.1.2.3 提高附属绿地的规模和建设质量,尽可能提高附属绿地斑块的单块面积,同时提倡集中建设各类附属绿地。

4.1.2.4 大力发展以街头绿地、社区绿地为主的中大型绿地。有效消除城市500米范围内公园绿地盲区,使绿地景观格局趋于合理。

4.2 科学丰富植物种类,加强生物多样性

4.2.1在总体上

4.2.1.1 应充分利用福州区域植被种类丰富的特点, 以高大乔木为主体, 合理配置乔、灌、草、藤本植物的比例, 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的比例,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提倡城市垂直绿化,充分发挥植物空间生物量和叶量占有率,形成生物多样的混交复层结构,体现春荫、夏绿、秋实和冬枯的自然景观。

4.2.1.2 适当引进外域优良品种,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和土壤差异大,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仅福州市就有12个植被型、136群系,其中种子植物173科852属1666种,蕨类植物34科63属135种,区系组成丰富,可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城市绿化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因此,可根据地域性特征选择绿化植物,挖掘同一植被区内的物种资源,尤其是乡土植物,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系。为丰富城市景观多样化,根据特定绿化要求,可有节制地选择引种域外优良花木品种。

4.2.2道路绿地系统

以行道树为主,以城市骨干树种为基础,结合其他适于道路绿化的优良乔木和灌木;树干通直、冠大荫浓、生长健壮;结合其他观花、观叶、观形、香花、观果和有地方特色的观赏性乔灌草;依据道路类型、等级、功能及走向选择不同的树种, 使道路绿化树种丰富多样。第一类建设区道路绿地率应达到15%以上,第二类建设区道路绿地率不低于25%。规划新建主干道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的比率高于25%;支路绿地率高于20%;改扩建后的主次干路绿地率高于20%;支路绿带面积所占比例不低于15%;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小于40%。

4.3 丰富植物群落多样性,完善生态结构

4.3.1在总体上

南亚热带地区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是生态效能最高、综合价值最好的森林植被类型。所以,在植物群落上一般宜尊重当地自然植被的群落结构,将乔、灌、草、藤本、地被植物综合配植,对植物进行复层配置,营造季相变化明显、色彩丰富的园林景观。可将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结合,适当减小株间距,快速达到景观效果,形成错落的层次美;并根据四季变化,选择季相、色相变化感强的花木,并参照自然群落结构进行配植。充分体现福州的地域人文景观特色,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3.2在道路绿地植物群落布置上

应选择一些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如榕树、樟树、木棉、芒果、刺桐、米兰、九里香等)和那些已被证明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然后再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选择热带和亚热带的观叶观花灌木、色彩丰富的地被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创造丰富的层次和色调。尽可能地发展乔、灌、草多层混杂的道路绿地景观。主要配植类型有整齐式行道树类型和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局。

5 发展与比较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造园阶段、城市绿化阶段、大地景观规划阶段。从我国现状分析,我国园林发展应处于第三个阶段。我国一线城市上海、北京等地,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观念超前,资金充足,将城市园林建设形成绿色网络,城市的绿化不再囿于城区范围,而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格局,营造城市森林;城市绿地具有合理的分级系统,城市绿地率高,城区大型绿地比例大;城市绿化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将自然保护列为绿化的基本内容;植物配置合理,城市景观效益显著。例如上海延中绿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都是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

[1] 潘尧燕.福州市道路绿地优化模式探讨[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2): 69-74.

[2] 张春英,林从华,林晓枝,何春玲,胡赛强.福州市绿地景观的绿道功能分析[J].福建建筑,2009(2): 6-7.

[3] 王文奎.基于高精度斑块数据的福州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J].福建建筑,2007(6): 23-25.

[4] 田喜斌,狄海霞,王孟立,曹世英,颜小军,程永伟.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19):342.

[5] 李伟强.浅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11): 173-174.

猜你喜欢

连接性福州市绿地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二)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一)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亚洲航运港口网络连接性分析
Imagination的Ensigma Whisper核: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的业界最低功耗连接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