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的政治学?
2013-05-15
时尚潮流总是循环往复的,昨天的“土老帽”,可能就是今天的时代“潮人”。别看如今我们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半个世纪前,中国人穿衣戴帽除了看天气,还得看看“政治气象”。
【中山装】流行原因:伟人效应
中山装诞生于20世纪初,因孙中山先生推广而得名,又曾被南京国民政府明确为男公务员“制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装并没有随着旧政权的倒台而消失,反而成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男性最普遍的着装。
中山装能作为“官服”,自然因其具有严肃、庄重、朴实的美感,既合乎国民的传统审美习惯,也恰当地结合了国际现代服装的审美形式与工艺。中山装的领子是领角呈八字形的立领,上下有四个加盖口袋,胸袋盖倒山字笔架形,称为“笔架盖”,下边两个是“老虎袋”(袋边沿有伸展活口的口袋),四个口袋都以纽扣扣合,前门襟五粒明扣,袖口上各有三粒扣子。别看中山装样式简单,却是寓意深刻。在南京国民政府眼里,四个口袋代表着“礼、义、廉、耻”,胸前五粒纽扣喻为“五权分立”,袖口的三粒纽扣喻为“三民主义”。一件衣服便浓缩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政治理想,真是最好的“活招牌”。
解放以后的中山装与民国时期的相比,样式上进行了一些简化,取消了后背中缝,取消了上袋的摺裥。服装师在为毛泽东制作中山装时,还根据他的身体特点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把领子改为阔且长的尖领,前片和后片做得略宽,中腰稍微收敛。西方人后来把这种中山装称为“毛装”。“毛装”保留了中山装的基本样式,又似乎多了些正统权威的意味。
此后,中山装几乎成了新中国领导人的统一服装。伟人效应下,中山装遂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普及的服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工人、干部,无论老人、青年,都穿中山装,其颜色主要是毛蓝、灰色,成就了中国服饰史上最单调的时期。而且由于民间的制作较为简陋马虎,不少人的中山装穿在身上显得肥大粗陋,失却那种挺拔俊美。“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曾代表民主自由的服装到了这时,俨然也成为了一场极端政治运动的符号象征。
【列宁装】
流行原因:与先进保持一致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有棉衣有单衣,样式为西装开领,右衽或左衽双排扣,胸前口袋或有或无,腰旁两只斜插袋,松腰身,腰间束一根布带。
列宁装本是男装,进入中国后演变成女装。虽是女装,其实与男装也并无太大区别,颜色也不过蓝、绿、灰三种,好在还有根细腰带,倒也能展现一下女性身体线条的优美之处。
别看列宁装是一种没有多少女性特征的服饰,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当时进步男性穿中山装,进步女性则穿列宁装。最初穿列宁装的多是知识女性和机关女干部,剪短发、戴蓝布帽,再穿上列宁装这种典型“苏式”衣服,显得既时尚新颖又思想进步。
【布拉吉】
流行原因:为了国际友谊
同样是前苏联的“舶来品”,相比起列宁装,布拉吉毫无疑问显得更有“女人味儿”。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后受到广泛欢迎,为建国初期衣着的沉闷色彩添加了一抹亮色。布拉吉样式并不复杂,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或者小方领,腰际系一条布带,连衣裙花色多为碎花、格子或者条纹,色彩艳丽,裙摆飘逸,处处透着青春与朝气。
大街小巷,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基层女工,都曾穿过布拉吉,甚至幼儿园的小女孩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件布拉吉。人手一件的流行趋势不仅因为连衣裙有其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表达社会主义国际阵容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需要,表达对苏联“老大哥”的无比崇敬之情。梨花树下歌唱忠贞爱情的姑娘喀秋莎穿着布拉吉,英勇就义的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穿着布拉吉,画报上前苏联援华女专家穿着布拉吉,布拉吉绝对是革命与进步的象征。更何况布拉吉比臃肿的蓝布衣裤要漂亮多了,哪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会不喜欢呢?
后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穿布拉吉则变成了“里通外国”,布拉吉的名称也不再用了,但“连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译名则一直沿用了下来。
中国自古有“改朝易服”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的二三十年里,虽未有明文的服饰要求,国民大众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认真贯彻着无形的新政权服制。传统的长袍马褂显得陈旧落伍,甚至带着些许封建的气息,崭新挺拔的西装和精致秀丽的旗袍分明是资产阶级情调的泛滥。而中山装、列宁装这样模糊了阶层、职业,模糊了季节与场合,甚至模糊了性别差异的服饰,更能体现大统一下“革命同志”的友谊。稍显个性的布拉吉的短暂繁荣,依然离不开国际政治的“深情关切”。
服饰作为社会人最外在的表现,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往往代表着对社会关系的认同和归属。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文化大革命”,政治气氛高度敏感的年代里,穿衣也有“安全系数”。单调统一的着装年代,大概最幸福的要数那些懒人了,不用苦恼第二天起床后要穿什么,什么安全系数高就穿什么,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