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2013-05-14赖德胜

前线 2013年9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劳动力毕业生

赖德胜

根据人社部消息,未来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仍将维持在70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具有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想办法促进大学毕业生更多更好地就业,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多管齐下,从供给、需求、市场、政府等多方面同时着力。

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需求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太多了。这虽有一定道理,但并非根本原因。决定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易的根本因素,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构,即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产业和企业来驱动。根据有关研究,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为400个,轻工业为700个,第三产业为1000个,也就是说,相同的经济增长,不同的产业结构所带动的就业数量以及就业结构是不一样的。直到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中51.6%仍来自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4.7%,而来自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才43.7%,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格局,这看似矛盾,其实是现行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如果简单地将一个产业划分为设计、生产、营销三个环节,我国主要承担了生产环节,设计和营销环节都在外,这种“微笑曲线”两端在外的模式除导致我国经济只获得很低的附加值外,也导致了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工的强大需求,而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则需求不旺。

要缓解“两难”并存的矛盾,必须继续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转变产业结构,从主要依靠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对农民工的需求,从而缓解当前就业领域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提高经济增长的绿色度,建设美丽中国。这种转变的关键是要使要素价格能反映稀缺性,使企业根据价格配置资源选择经营发展方式。也就是说,若市场机制健全,农民工短缺后其工资必然要上涨,企业会理性地选择减少对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而更多的是依靠创新驱动,这又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是缓解“两难”的有效途径。二是优化企业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有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最近30多年的历史表明,私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而国有企业等不仅对新增加就业作用不明显,还不断释放出劳动力。也就是说,优化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结构,特别是要给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也很重要。如果结合企业规模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则是要为人们创业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十八大”再次强调了这一方针。应该说,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只有创业真正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选择,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除先天发育不良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分割,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劳动力市场被分割成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等。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不仅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差别明显,更主要的是相互之间缺少竞争和流动,或者说流动成本比较高。比如,同样是城市里的工作,有的有户口和编制,有的则无户口和编制。户口和编制内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且如果大学毕业生一开始选择的工作是不带城市户口的,则将来转换到有城市户口工作的可能性会更低。尽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为户籍制度改革做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度大为增加,但户籍制度对毕业生工作的选择仍影响巨大。这突出表现在大学毕业生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均衡上。比如, 2003-2009年间,在城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始终维持在88%左右,只有12%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农村就业。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分布不平衡而已,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仍是稀缺资源,只要流动的制度成本降下来,“骑驴找马”就会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择业策略,从而缓解就业难现象。

完善劳动力市场,从制度改革层面来看,一是继续完善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减少大学毕业生择业和流动成本的政策措施。如基层就业政策,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那些自愿去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等。这些制度和政策总的来说是有效的,可进一步完善。二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使劳动力可自由流动,而且要使公民可自由迁徙,减少城市户籍和非城市户籍居民的福利和权利差异,从而缩小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制度性经济差异。这其中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均等化。不要说全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即使一个城市内部能做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就将大为扩展。当然,这是个大题目,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定会不断清晰化。

发挥政策优势,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整经济结构和制度改革等,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对于如何提高毕业生质量,高校自然是责任主体,但政府对高校若管得过多,高校自主权得不到落实,千校一面就难于避免。还比如,对于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使社会经济环境更有利于创业,使创业成功的概率更大,使创业成为一种风尚,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事实上,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有关政策不完善或者是落实不到位。再比如,对于如何进行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可以说离开政府的推动是寸步难行的。

政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职责,主要有三: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最近,李克强总理指出,经济增长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政府目标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转变,是有效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障。二是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多吸纳毕业生工作,或为毕业生购买更多的岗位。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以前的生产和销售都是政府统一包办。后来对其生产,政府引入了市场,上学者个人和家庭需要支付部分费用,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更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效率。但对其产品的销售,政府从几乎完全统包统配,到今天几乎完全市场化。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不妥当的,这可能既不公平,也没效率。因此,建议政府适当扩大对大学毕业生的雇佣,特别是在就业困难时期要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可以是直接雇佣,也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向社会购买一些公益性岗位,还可通过给企业减税或支付工资的方式,鼓励企业多雇佣大学毕业生。至于国有企业,多雇佣毕业生更应该视为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三是综合运用有关政策,为促进就业提供支持。就业问题的解决,终归要靠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微观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因此,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做的事情政府不要去做,市场做不了的事情,政府不能缺位。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劳动力毕业生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户籍制度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二元户籍往事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论我国户籍制度功能的异化及其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