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05-14曾绍敏
曾绍敏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受到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逐步深入的开展。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经,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原则;方法和途经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的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关键,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中小学生存在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种种情况都表明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几点:
1.个性方面
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既要有充分的自信而又不能缺乏自知之明,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较强,个性结构完整;善于、乐于与他人合作相处,人际关系协调;具有乐观向上的品质,适应环境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社会心理。
2.学习方面
认知能力正常,轻松、愉快地上课,能基本掌握上课基本知识,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广泛的兴趣爱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学业有满足感,成就感;对考试成绩既看重又不过劳分依赖,对考试既重视考试结果更重视考试过程,能客观地对待、冷静地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今后学习更切实际的计划。
3.生活方面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关心他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而不沉溺,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强,行为表现规范,行为与年龄相符;乐于交友,珍惜友谊,与异性交往正常、自然。
4.奋斗目标
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态度积极,对未来充满信心;富于进取心,有明确而切实的奋斗目标,并且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内容的确立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应进行相关内容的课程安排,进行咨询辅导、心理测验、活动训练等。
2.科学性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项科学的工作,绝不是靠几句说教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很有必要认真学习学校教育学和学校心理学,从学生的自身特点上去寻求教育的切入点。学习优秀的学生容易产生一些骄傲、自负、不愿参与班级或学校活动,或者在活动中一旦失败经受不了打击的心理;后进生往往有自卑厌学、得过且过甚至破罐破摔的心理;特别是还有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错不犯,小动作不断,甚至骄横刁蛮为所欲为。所以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把握好原则,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3.活动性原则
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亲身的体验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能正确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面对失败,迎接失败的挑战。
4.差异性原则
即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以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经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有些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坐下来和学生说话谈心,安慰一下,或者说象班主任做学生工作一样,用学校的清规戒律和自己的经验来教训学生一顿。其实不然,这个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是多变且不定性的,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人生感。而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观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当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著,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和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陷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3.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在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
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良好氛围,对于影响学生心理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而是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条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要改变家长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中国轻工出版社,2010年版。
[2]李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出版社,2008年版。
[3]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4]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青少年时期主要心理特征》,http://qsxl.psych.ac.cn/high%20school%20st/high_personality3.htm,20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