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自由至上
2013-05-14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作为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欧元之父蒙代尔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基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在这里掀起生物界最彻底的革命,闻一多、徐志摩、李政道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脚步。
在哥伦比亚大学换灯泡
“在哥伦比亚大学换一只灯泡需要多少名学生?”
答案是76名。其中,1名学生换灯泡;50名举行集会,要求争取不换灯泡的权利;另外25名则举行反要求的集会。
这是一则在美国流传甚广的笑话。笑话背后,调侃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太过自由”的学术气氛。在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眼中,“自由”向来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我们一直崇尚辩论和言论自由”。
对于坐落在纽约闹市区的哥伦比亚大学来说,纽约的性格,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性格。身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也自然“胸怀世界,事事关心”,他们对时事极为关注,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009年9月24日,哥伦比亚大学不顾美国政界的反对,做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惊人举动,邀请正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伊朗总统——“美国的敌人”艾哈迈迪-内贾德向该校师生发表演讲。此举遭到政府的反对。
最终内贾德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演讲,讲述了伊朗核问题、纳粹大屠杀等敏感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内贾德的演讲吸引了700多名师生的同时,也有上百名抗议者在校门举行了抗议活动。这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一所特立独行的大学,一个自由与宽容的言论场。
盛产顶尖精英
有人说:“美国最有权和最有钱的人,都是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人。”这里“最有权和最有钱的人”,指的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和“股神”巴菲特。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出校友之一。奥巴马正是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才开始从过去成绩平平的一般生变为优等生的。奥巴马曾自称“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然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在该校崇尚自由与辩论的氛围下,他开始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发表见解。奥巴马的一位同学回忆说,他们当时同修了一门辩论色彩很浓的课程,奥巴马每次讨论都非常活跃,而且表现突出。
一所宽容的大学从来都不会寂寞,一所崇尚自由的大学从来不会缺少杰出的人才。不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也都曾在哥大求学,如胡适、闻一多、徐志摩、陶行知、潘光旦、马寅初、冯友兰、梁实秋等。现在活跃在中国各界的知名人士,也有不少哥大校友,其中包括李开复、杨澜、谭盾。
普利策奖和“垮掉的一代”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常春藤联盟中唯一一所拥有新闻学院的大学,除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师资之外,一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主持颁发也在该校举行。而普利策奖的评选也一直以公正严谨而闻名,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这种传统的形成跟哥伦比亚大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密切相关。
哥伦比亚大学所处的社区地处黑人哈林与西裔哈林区交界处,是二十世纪中期“垮掉的一代”文艺运动的发源地。因而,“垮掉的一代”中不少作家都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
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杰克·克鲁亚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等人,开始了文学创作,留下了《在路上》《孤独天使》等传世之作,也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同时拥有严谨的普利策奖和不羁的“垮掉的一代”,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由宽容可见一斑。
(徐凡摘自《外滩画报》 图/罗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