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棵树间延伸人生
2013-05-14龚细鹰
龚?细?鹰
2013年9月11日,北京理工大学,“青年自强圆梦中国”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分享会暨2013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启动仪式在礼堂里举行。手捧获奖证书的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张大奎百感交集,32年的人生旅程历历在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为他颁奖时说,当一个人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时候,生命就有了无限的延伸。张大奎的别样人生,就是从他家乡的两棵树之间延伸出来的。
2岁时,一场意外的高烧导致张大奎得了核黄疸后遗症。那是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看到别家同龄的孩子如小鹿般灵巧地跳跃追逐,而小小的大奎却如一摊肉泥,瘫倒在床上,父母心如刀绞。然而,只要有一点点希望,他们都不会放弃,他们教儿子学着一点点向前爬。4年,小大奎学会了爬行。
6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把张大奎抱到家门口的两棵杨树下,说:“奎,从今天开始,你在这里学走路。”两根平行的竹竿被绑在树上,他站在两根竹竿中间,有了竹竿的支撑,他可以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几个月后,他扶着竹竿可以行走自如,父母就把竹竿换成粗绳。他已习惯将两根结实的竹竿充当自己的左膀右臂,突然从竹竿换成了软绳,张大奎刚一迈步就跌倒在地。父母看着,并不上前扶他,只是说:“自己想办法站起来!”他爬到树边,攀着树身爬起来,抓住绳子再次迈开步。无数次摔倒,无数次爬起,有时,他望着父母,希望他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父母只是平静地用目光鼓励他站起来。好几次,他恨父母的狠心,赌气躺在地上不起来,望着头上湛蓝的天。天空澄净如洗,有云雀欢快地啾啾叫着飞过去。看着、想着,小小少年的心渐渐明朗起来,他用力扬起手臂抓住绳子,努力站了起来。
寒来暑往、雨雪风霜,数不清他在两棵树间走了多少个来回,树皮被绳子磨出了两道光溜溜的痕迹,3年后,他终于能拄着拐杖行走了。
接着,张大奎走进了学校。漫漫求学路,他付出的努力是别人的百倍千倍,从小学、中学、大专、本科、硕士,他以坚韧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011年,硕士毕业的他决定继续考博,并发出了几百封邮件,在信中,他诚恳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大部分教授选择了沉默或是委婉地拒绝,就在张大奎几乎绝望时,北京理工大学的樊孝忠教授给他发来了邮件,“你可以考我的博士,但是我不会给你任何特殊的优待,不会透露任何关于考试的信息,能不能考上,完全要靠你自己。”那一刻,张大奎的眼睛湿润了,他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几个月挥汗奋战,用自己的实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面试那天,樊孝忠教授第一次在考场走廊上见到了张大奎。彼时,张大奎在上楼时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但他未求助于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扶着墙壁爬起来,然后拄着拐杖走上一级级台阶。拐杖声声,清晰地在走廊回响,也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在北京理工大学宿舍的墙上,贴着张大奎精心制作的一张时间表,上面写着:
10000个小时≈8﹡365﹡3.5年
≈9﹡365﹡3.1年
≈10﹡365﹡2.8年
≈11﹡365﹡2.5年
≈12﹡365﹡2.3年
他认为,一个人要在某领域成为合格人才的学习周期是1万个小时,如果每天分别学习8、9、10、11、12个小时,那么分别要用3.5年、3.1年、2.8年、2.5年和2.3年完成。张大奎要求自己每天学习12个小时,如此,他才能用更短的时间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说,每天学习12个小时并不是件难事。
考上博士后,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大奎参加了一次慈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些脑瘫患者和他们父母绝望的表情,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往昔的记忆潮水般扑面而来,他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他当即决定要为这些患者做点什么。从此,张大奎热心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向那些患者及他们的亲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握着那些脑瘫患者的手,将坚毅与顽强传递给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境遇和苦难,都请相信信念的力量!坚守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情怀,最终会将一切都变成幸福和美好!”
和大多数残疾人一样,张大奎也曾自卑过、绝望过,但他最终走出了困境。32年的人生中,他常会用父亲说过的一句话来鼓励自己:血骨熬汤为理想!
“熬不是懈怠,是不急不躁地前进,是坚持。”张大奎说道,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