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槽“中国式”

2013-05-14胡晓

知识窗 2013年1期
关键词:参照物中国式造句

胡晓

“中国式过马路”突然就在微博上火了: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此吐槽一出,立即引来无数赞同,更有网友举一反三,列出了一大串“中国式”情形。譬如,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在校门口翘首以待,人群之众多、秩序之嘈杂仿若集贸市场。更有网友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

每一种“中国式”吐槽。都根植于生活现状,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生活,每日在我们身边重复上演。所以让人立马产生“躺着也中枪”的认同感。模式化的“中国式”,是现实生活的提炼,是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反思。

而既然命名为“中国式”,则我们可推论此造句中潜在的参照物自然是“非中国式”。那么,具体是哪种“非中国式”呢?是“美国式”,还是,“英国式”?而此参照物又到底有哪些特征呢?其实,所谓的参照物,是潜藏于大众舆论中的认同因素,与其说是具体存在的别国,不如说是一种“乌托邦式”,是民众心中理想中的社会生活。正是现状与理想、与文明生活方式的差异,才让舆论对现状产生不满、对现存的种种生活方式贴上了“中国式”的标签。

人创造了语言,但人却从属于语言;人创造的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同样。“中国式”的造句,不是一种工具,而是我们的存在方式:用吐槽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向往。德国大哲学家、思想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我们活在各种“中国式”的造句中。

在“中国式”的造句中,映射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映射着中国人对改善现状的渴望。“中国式”讨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大众意识的觉醒,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和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

猜你喜欢

参照物中国式造句
中国式民主
幸福不需要参照物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造句
造句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另类行为
“机械运动”典例解析
浮世绘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