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冕:当“老顽童”遭遇老兵
2013-05-14杨迪
杨迪
“我们来晚了,对不起。”面对摆在木桌上老人的遗像,孙冕和大家抱着哭成了一团,演员邓超轻抚孙冕的后背,也忍不住偷偷抹眼泪。2013年7月19日晚上8点,孙冕和邓超来到河南省平顶山新城区梁庄村一位名叫程广太的老兵家中。
程广太是“一对一关爱老兵”援助计划中的一员,这一次探望,孙冕给他带来了6000元的红包,还专门准备了民政部刚刚下发的优抚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红头文件。遗憾的是,老人在一周前刚刚离世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60岁的孙冕都无法抑制地大哭。这个穿着一身户外装、背着双肩背包、走起来大步流星的男人,哭得像个孩子。
这是2011年11月以来,孙冕继湖南、浙江、江苏之后,第七次到乡下去探望抗日老兵。每一次探望都免不了生死离别的场面,每一次都是“泡在泪缸的行程”。
孙冕,《新周刊》杂志社社长,“一对一关爱老兵”发起人。熟悉孙冕的人都称呼他“老爷子”,羡慕他生活得逍遥洒脱、快乐自在;只不过这一次,他“玩”得有点沉重——他决定与时间赛跑,背负起为2000余名国民党抗日老兵养老送终的使命。
老兵的尊严
孙冕与老兵结缘,源于一次偶然。
2011年11月底,他照例在成都一位朋友家畅聊狂饮。朋友邓康延一直在拍摄老兵题材纪录片,席间提起成都一位老兵的境遇。这位90高龄、瘫痪在床的老兵,两个儿子不愿赡养,只有出嫁了的女儿偶尔带些吃的喝的前去探望。如今,老人独居在一间破屋,静候死亡。
“老兵的生活惨不忍睹,”邓康延边说边摇头叹气,“不知道在座的有谁愿意资助一下?”
“我可以啊!”邓康延话音刚落,孙冕就接过了话茬。
资助贫困的底层,孙冕并不陌生。他在泸沽湖游玩,路过一个村里的小学。学校给每个家境不好的学生制作了小卡片,介绍孩子的成绩、家庭,热心人每年600元人民币便可以资助一个。孙冕直接告诉校长,要资助10个孩子。可转念一想,剩下的20多个孩子怎么办呢?
最后,孙冕一口气把30多个孩子全包下来了。过了一阵子,村长来电表示感谢,又说起村里没有电,电网都铺到了村口,却差一台变压器。孙冕二话没说还是帮了忙。
本来,他以为救助老兵也只是钱的事儿。他每月寄3000元钱给老兵的女儿,让她将父亲送到当地养老院,再请保姆照顾。而他一如既往地逍遥,不时外出游玩,或者呼朋唤友聚集在他位于云南丽江的梦蝶庄。
半年后,孙冕意外收到一条短信,是老兵的女儿发来的:“老人已经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感谢您的资助,让我父亲的生命延长了半年,同时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
“尊严?难道这些老兵活得都没有尊严吗?”孙冕回忆起当初的疑惑,睁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他今年60岁了,满头银发,身板却挺直精瘦,一副眼镜很少规规矩矩在眼前,或者架在额头,或者挂在脑后。
“这都是参加抗日战争的民族英雄啊!怎么会连尊严都没有?”出生在汕头的孙冕自小就梦想当兵,觉得扛枪站岗、保家卫国才是真男儿。19岁那年,他去参加征兵考试,体检已经合格,却被妈妈拦在了家里,成了他心中的遗憾。后来,他在考进广州文联的培训班时,还特意让妈妈给他做了一身绿军装。他至今还记得,穿着绿军装、提着木匣子进省城的神气劲儿。
很快,孙冕拉着朋友去了湖南乡下——有志愿者说那里有一些健在的国民党抗日老兵。他见到的第一位老兵是91岁的江润德,无儿无女,与83岁的妹妹相依为命。住在顶楼的他,从楼梯摔了下来,躺在地上不能动,直到妹妹找到当地的志愿者才被送进医院。
在邵阳市隆回县,95岁的老兵卿上先借住在一家道观里。20多年,老人吃喝拉撒都在一个没有窗户、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次病危,道观直接把老人送到了殡仪馆,志愿者赶到才发现老人气息尚存,赶忙送到医院,老人竟然又奇迹般地被抢救了过来。
卿上先冬天在房间里烧煤取暖,四壁都已经被烟熏黑,孙冕唏嘘不已,“这哪里是人住的房子?”如今回忆起第一眼见到那个佝偻着躺在床上的老人,盖着脏得发亮的被子,他都忍不住要掉眼泪。
孙冕本来就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开心的时候会开怀大笑,难过的时候也会放声大哭。这一次,他更是走一路,哭一路,几乎每个老兵都让他难受。再后来,他用“猪狗不如”来形容这些平均年龄93岁的抗日老兵的生活。他也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成都老兵的女儿说“没有尊严”。
从此之后,用他的话说,“一脚踩进去,就拔不出来了。”
“祥林爷”的诺言
从2005 年起,网名“深圳胖哥”的李明辉开始操作关爱老兵的公益项目。几名70后依托各地志愿者筹建了关爱抗战老兵网,通过论坛发布老兵档案、老兵心愿等信息,并向企业募集资金支持老兵生活。此后,《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在一次缅甸采访中接触到这一群体后,依托龙腾基金发起了“老兵回家”的公益项目。八年来,他们已经在各地找到老兵超过2674名。
尽管双方都在做“关爱老兵”的公益项目,此前也曾经有过合作,最终李明辉和孙春龙却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分歧。
孙冕最初接触“关爱老兵”的项目时,就是通过“关爱老兵网”来找到照顾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从而为老兵捐款捐物。一开始,孙冕干劲十足,他呼吁朋友捐钱组织义卖,向每一个熟悉的朋友讲述老兵的苦难。这个运作不温不火的公益项目被注入活力,只用了一个月,他就募到了150万,相当于关爱老兵网两年募到的钱。
既然都在“关爱老兵”,几个基金组织之间的分歧与争议无可躲避,有的志愿者曾经放下狠话,“我宁愿让老兵饿着,也不接受他的钱。”这让老爷子感到愤怒,“无聊!无聊至极!”在孙冕看来,争论和内斗最终会让老兵受到更多的伤害。为此,他不止一次努力把三方人员聚到一起,希望大家能共享资源,全力为老兵提供帮助。
他甚至在短信中发了脾气: “都说受委屈,可谁有老兵受得委屈多!再这样争下去,就都滚!”不料,事不遂人愿。8月1日,孙冕还在群发短信,希望8月3日大家能够坐到一起谈谈,最终未果。
孙冕决定不与他们纠缠太多。他自己发起 “一对一关爱老兵”公益项目,每一个老兵都由一个人负责到底。他提高了老兵的援助标准,每人每年6000元。他还另外建立了一套号称“快速反应部队”的捐助机制,与志愿者直接对接,只要志愿者将老兵的状况、需求用微信或者短信发给孙冕,他便转发给财务,让钱以最快的速度到达。
“老兵病了就看病,去世了就买寿材,房子太旧就盖房!”这不同于其他基金组织,要上报材料,审核立项,再走财务程序,拨五千块钱至少一个星期。
老兵的时间不等人。曾有一个病危的老兵,因家中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孙冕知道后立刻安排财务汇了2万元钱。然而,老人最终抢救无效,撒手人寰。三天后,志愿者告诉孙冕说,“钱没用完,老人走了。”在他和韩红去四川的火车上,他收到这消息,当场痛哭。
关爱老兵后,孙冕在每个聚会饭局上都会不停地将老兵的悲惨遭遇说一次哭一次,熟悉他的朋友说他已经变成了“祥林爷”。
然而,在此之前,他其实以逍遥与顽皮出名。
朋友形容,他是一位率真、不拘小节,做事随性、爱哭爱笑的老头。喝酒喝到高兴就会写诗、倒立。在《新周刊》的办公室里,挂着 “怪道”的书法,一口铜鼎盖一块玻璃就是茶几,红木条案上摆着从新疆捡回来的胡杨木和造型奇特的艺术品——没有一个循规蹈矩的物件。
他有些自恋,不肯承认自己年老。无意中翻到早年随手画的一张建筑草图,他也会自我陶醉一下,并拿给旁人,“你看,我还是很有才华的嘛!”得到肯定的答复,他便会开心地大笑。讲起自己的故事,他常常用“哇!”来赞叹,用“牛逼”来形容每一段经历。
自 1977年进入传媒领域,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一路走来,孙冕都是在“玩”。1986年,他在《百花园》报做副主编,他就把各种新鲜的念头夹在这份报纸中,还会用大量的照片,甚至在头版刊登被认为有伤风化的“三点式”比基尼美女照片。
知名文化人于丹曾经如此评价孙冕:“如果别人说不靠谱是谦虚的话,那么孙冕绝对不用谦虚,他的不靠谱是真的。”
但有些时候,他其实非常靠谱。比如,他在50岁那年忽然迷上雪山,登顶哈巴雪山后在庆功宴上酩酊大醉,“对灯发誓”说一定要登顶珠峰。7年后,他便真的实现誓言。
这次,他同样发了毒誓,“如不让幸存的老兵在他们暮年过上有尊严的日子,就切断我的手指,誓为抗战老兵募钱,即便变卖家产,也要救老兵,救一个是一个,死不罢休。”
这个十几年没有正经上班的逍遥人,每天都会花费几个小时来确认捐助项目、安排款项、联系当地志愿者。从来没查过《新周刊》账目的他,开始一项一项地核对账目“关爱老兵”的款项收支情况。用“飞跃”姿势做头像的微博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欢声笑语、畅饮狂欢,已经变成了严肃的推广“关爱老兵”的平台。
朋友们热情响应。电视主持人谢娜在微博上说,“冕哥,辛苦了,打过去的资助费用用完了告诉我们,再继续,一直!”柯蓝发来短信,“哥,平江的老兵我都管!”岳飞剧组也为抗战老兵发起义卖活动。短短一年半,他募集了1300多万资金,如今已经到账500余万,并且将其中的300多万都派送到了老兵的手上。他还带着韩红、高圆圆、陈坤等演艺明星7次走到乡下一起探望老兵,让关爱老兵项目走进媒体与公众的视野。
迟到的优抚
见过的老兵多了,孙冕也日渐生出一种无力感。尽管他和年轻的志愿者一起叫老兵“爷爷”,给经济上的支持,可以给他们盖房,治病,一切力所能及的关爱,但始终不能为老人提供真正的家人。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政府认可,这批国军老兵除了饱受贫困折磨,还有精神的困苦,甚至家人的排斥。
孙冕在贵州遇到一个去世的老兵。老兵去世后已经躺在太平间五六天,可家属要求志愿者继续负担老兵的丧葬,要志愿者拿出两万五千块钱的丧葬费才肯把人从太平间拉出来。那一天,孙冕在他的汽车上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骂,骂不肖子孙,骂这个把老人丢在角落里的社会。
面对老兵的现状,孙冕知道仅凭一己之力难以照顾到所有,而老兵正在成群结队地离世。他们需要政府的承认和社会的关注。
去年,曾有一个记者随同孙冕探访了一个老兵,后来这个老兵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自己的报道后,手掐着报纸,高高扬在头顶,在村里挨家挨户地走,边走边说:“你看看,报纸上说了,我们是抗日的!”跑完全村,回到家中,老兵倒地身亡。
2013年6月24日,凌晨一点钟,孙冕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反复地看自己写在手机备忘录的那封给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公开信——那是他在听到志愿者讲述老兵的不肖子孙时写下来的。他想不好这封信应不应该发。不发,就只能继续听老兵的故事生闷气;发了,真能引起政府层面的关注吗?但不管怎样,发了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只要全社会都能关注老兵,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孙冕在微信和微博上发出一封公开信。他希望“出台一政策,把幸存的老兵作为退休干部,生老病死国家管,并再授予他一枚勋章”。还有一句话,“假如你有机会和我一起去探访那些抗战老兵,等你哭过了,你再决定此事该不该管”。这句话被写在公开信的结尾,并附以“孙冕叩首”的署名。
他没有想到,2013年7月4日,纪念“七七事变”76周年之际,民政部发文,决定要优抚原国民党抗战老兵。正在大理的孙冕从微博上看到这消息,悲喜交加。
7月19日,孙冕和邓超去河南平顶山探望老兵时,特意将这份红头文件放大彩印了多份,他要把这份文件送到每一个老兵手中。看到文件的老兵,有的说要把文件裱起来挂在房间里。他们都激动不已,似乎自己多年的折磨就此结束。
如今,孙冕开始筹建自己的爱心平台“无冕爱心网”。他还构想了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内保证每个老兵每年能够有6000元的生活费,让老兵可以看病、有人照顾。只是,他不知道时间是否允许等待:也许再有五年、十年,这些老兵将会全部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