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3-05-14
上期反馈:草根移民:后楚庄村的“澳洲梦”
@ 七少爷的尴尬:看这个趋势,下一代必将涌现出各个技术行业的大师级人物。时事造英雄,已经不流行白领了。
@ yshgn:他们在澳洲生活的也不怎么样,虽然有绿卡有大房子,但是工作繁重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享受这一切。我们看到的只是华丽的皮毛。
@ 老戴红围脖 :追求进步,且付出行动,值得称赞!
@ SCUT_Ge :自幼文武世无双,上京即中状元郎,眼见邻人移海外,悔不当初报蓝翔。
让年轻人也谈论死亡
本刊记者/ 陈薇
“你们想知道死亡的秘密”,诗人纪伯伦曾这么说。是啊,谁不想呢?
采访“选择与尊严”网站创始人之一罗点点时,她说,“死亡的真相就是,坚硬如铁而且不依不饶”。
这个道理,似乎年纪越大越看得清。采访中,那些六十岁上下的,为网站服务的退休志愿者、曾做过赤脚医生的网站创始人,都可以自然谈论家人的离世、自己的身后事。网站上有个栏目《告诉我们你的故事》,也有不少四五十岁的陌生人发文,写他们是如何将父亲的骨灰撒到泰山顶、或是帮忙安排一次母亲与旧友的临终见面。
反而是我,有时小心翼翼斟酌着问题的用语。一位与罗点点合作的出版社编辑,30岁左右,至今都不能完全接受“尊严死”理念。一位志愿者曾说死后想穿一身红衣服,留言骂他“神经”的也大多是年轻人。
采访对象因此感慨,要开始对年轻人的死亡教育。她曾在病房见到一位朋友的儿子,疯狂地让医生抢救他已经死去的父亲,以头抢地、声泪俱下。然而,这个儿子平时极不孝顺,骄纵跋扈,早先父亲被查出癌症后还不闻不问,直到老人去世才感到愧疚与无助。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张口谈论死亡,那么这件事情就会慢慢清晰。”罗点点如是说。
那位不赞同“尊严死”理念的出版社编辑,其实已经有点不一样了。他说自己会起草一份特别的遗书,第一页会写怎么安排追悼会,第二页写银行账号、财产分割,第三页是希望通知的朋友联系方式,最后再写一页人生感悟。我也注册了生前预嘱,但还没有正式填写。也许让年轻人开始谈论死亡,缺的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勇气和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