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新思维
2013-05-14周政华
周政华
当下也许是楼市调控最艰难的时刻之一。
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不断冲高、地王频出,而在鄂尔多斯、营口等众多城市的新城区里大批新建住宅滞销、几成鬼城。过去实施多年的“一刀切”调控政策,以限购和限贷为核心的行政式的管理手段,在应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的新形势,已难堪维稳重任。
作为中国事实上的支柱产业之一,楼市能否健康发展,也关乎经济全局。与三线城市房价的急起急落相比,一线城市房地产稳定上涨,几乎成为了投资的避风港。
行政干预做减法
行政式干预是过去中国楼市调控的一大特色。
从房地产融资、开发、销售,房地产行业涉及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行政这只手在背后“调控”,其干预的方式也可谓五花八门:陕西省住建厅和物价局在2012年10月联合发文,要求开发商测算成本,把利润率控制在10%以内;在房价连破纪录的北京,从今年5月开始,项目预售证,需由分管副市长审批划钩后,建委才能最终确定能否给批。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一直以来,决策当局对房地产的调控更多地集中于房价的本身,依赖金融工具和行政手段去抑制需求和变相控制供给,而不是从根本上去理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其结果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越来越畸形。
一系列的行政调控,不仅没有让房价实现“合理回归”,反而造成一些一二线城市市场供应短缺,房价上涨预期强烈。
中原地产对历次楼市调控后市场成交量的监测显示,“新国五条”对市场的影响最不明显。2010年5月及2011年2月,新房市场成交量均在政策出台后出现了35%以上的明显下跌;而本轮“新国五条”出台后,新建住宅成交量环比仅下滑18%。
市场的普遍预期是,一二线城市的调控加码并不能改变房价上涨趋势,三四线城市放松调控则会加大房价上涨预期,从而出现全国性房价上涨的可能。事实上的情况是,虽然国家统计局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已经连续十多个月上涨,但并未招致调控加码。
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虽然调控的总体基调尚未改变,但转换思路、减少对行政性措施依赖的信号不时显现。
在最近几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房地产调控成为热门词汇,出现频率较高。但是这一惯例,近期却被打破。据不完全统计,从3月18日至今共召开了1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3月27日和6月26日的会议中,提到了“房地产调控”的字眼,其余与房地产有关的表态甚少,且多涉及保障房或棚户区改造,较少提及商品房市场。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曾经提到“积极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保持合 理投资增长,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里面,只提“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不谈房地产调控。就在2012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上,对房地产的提法为“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半年间,政策口径已有很大不同,背后的涵义耐人寻味。当日沪深两地地产股大涨,显示出市场对这一表态的正面解读。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执行主席顾云昌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由于不同城市的市场供需形势有所不同,并非所有城市都会调整限购等行政性调控手段,但去行政化应该是楼市调控政策的大方向。
博弈长效机制
一种长效机制有望取代行政调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27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加快建立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住建部相关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透露,这一长效机制包括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方面内容,与此前的调控措施相比,更具有改革色彩。
今年“两会”之后,中央政府已在酝酿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具体由发改委牵头,住建部、国土部等相关部委参与制定,目前,在房产税试点、保障房建设、公积金贷款等多个议题上在完成草稿起草后,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围绕房产税试点的争议最为激烈。据悉,今年4月,杭州版房产税方案已经成型,主要参考上海模式,存量免征、家庭第二套起征,当时预计在5月颁布实施,但此后并无下文。由于中央早在2012年初即确定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相关方案早已经制订,只待择机推出。因此,此番杭州试点难产,亦被解读为中央相关政策已经调整。
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看来,房产税问题矛盾交织、利益博弈,重庆和上海的试点也不成功,并没有见到效果。他认为,首先要有顶层设计,把基本的思想统一,然后再去实验,做得不好就修改,最终达到全面实施。
土地改革则更为棘手,触及的利益方更多。
目前,现阶段土地出让大多数仍为价高者得,土地出让金一次性付清。过去的房地产调控重点多在房价。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出“限房价、竞地价”的模式,既保证了土地出让金的快速增长,同时又能稳定名义房价的增速。
今年8月,北京市国土局采用“限房价、竞地价”方式,推出了朝阳区豆各庄乡土地储备项目B、C地块,最终为恒大地产以近51亿元的价格拿下,比起拍价高出一半多,而该地块上的商品住房销售则被限价在22000元/平方米以内,单套总价不得超过200万元。
但是,这种“限房价、竞地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被架空,开发商可以通过与购房者签订多个合同,来规避限价,而竞地价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推高地价,为未来房价暴涨埋下伏笔。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悉,在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土地长效机制中,土地类别与作用划分将更加细化,供地可选年租形式收取土地价款。而当下,地方政府出让国有土地大都是一次性出让70年或40年的方式,属于批租式。而采取年租制,没有了土地出让金的一次大额资金支付的门槛,开发商的融资压力减小,金融风险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投资人建设和用地方面的双重资金压力。
农地入市等问题目前未见新进展。当前,在国内土地二元结构下,农村的集体土地必须通过政府收购转化为国有土地,才可以上市招拍挂。一位参与征求意见的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他曾提议可在集体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有序组织少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的试点。
目前,有关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两项基础性工作: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仍在推进。中国指数研究院指数研究总监何田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国家统计局重点监控的70个大中城市,已经具备联网条件。
棚户区改造悬念
作为增加供给的尝试,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如何推进,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今年7月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起5年内全国棚户区改造目标:改造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等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目前,全国范围内棚户区的改造总费用仍然匡算中。
国务院在今年7月底召开的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各地要在10月底前编制完成2013-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明确分年度、分类别改造任务,并落实到市县。根据国土部的测算,总改造面积约为涉及土地21.37万公顷,相当于2011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近期表示,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大多远离城市、县城,即使在城市中心区的棚户区,建筑密度都很大,加之各地一般遵循先易后难原则,待改造的难度更大。在齐骥看来,资金缺口大是这一轮棚户区改造的最大问题。
国家开发银行已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约1000亿元规模的软性贷款,用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配套信贷投入。9月初,江苏南通市获得由国开行发放的第一笔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贷款总额为100亿元。
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测算,按照现行政策和货币补偿标准粗略计算,北京每疏散旧城区1000名人口,所需资金至少为15亿元人民币。仅北京一地,确立的未来五年棚户区改造计划共需要资金余约5000亿元。
住建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五年内,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约占同期保障性住房开工总面积的4成,但真正建成投入使用的目前还不到60%,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单位变相的福利分房。
因此,如何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棚户区改造,成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能真正落实的关键因素。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在今年7月曾表示,将深入研究创新融资机制,消除民间资本参与棚改的政策障碍,具体可以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棚户区改造。
过往经验表明,开发商普遍对市中心棚户区地块兴趣浓厚,但是,由于此轮改造的地块大都地处偏远、零星分散,拆迁、规划以及安置等方面的成本比普通的地块要高,挤占了很多利润空间,如何吸引开发商成为各地政府绕不开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