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中挖掘历史真相
2013-05-14智效民
智效民
邢小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口述历史的采访和写作,《我们曾历经沧桑》就是她的最新成果,其中收集了灰娃、何方、贺延光、李大同和著名数学家杨乐的口述资料。
灰娃是工艺美术大师张仃的夫人。她原名理昭,1927年出生于陕西临潼。她的祖父是个举人,幼年优越的生活环境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为她后来创作的源泉。
何方原名李彦贤,他也是陕西临潼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再加上天灾人祸,使他的童年并不幸福。
西安事变以后,灰娃和何方先后去了延安,当时灰娃年仅12岁,何方也就十五六岁。当时延安是革命青年向往的圣地,用何方的话来说,“一方面是紧张热烈的学习,一方面是欢乐又清贫的生活”,再加上“活跃的文体活动”“民主的气氛和实践”及“平等的人际关系”……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
革命胜利以后,灰娃以调干生的名义上了大学。也许是过于单纯吧,她对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很不适应。上世纪50年代,她患了轻度精神病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发展到精神分裂的地步。所幸她得到及时治疗,才在文革后期恢复正常。
文革期间,尽管灰娃感到非常压抑,但她的大脑却非常活跃,于是她经常就在纸上“胡乱地”写上两句。“写完了又觉得自己反动”,所以她很害怕。不过,当她把这些东西拿给老战友张仃(当时二人还未结合)看了以后,反而得到很大鼓励。张先生说:“想不到灰娃这丫头成了我们民族的女诗人了”;“灰娃对土地、对人民的感情,比艾青还深。”文革结束以后,灰娃的诗曾经在《人民文学》发表,但后来再发表就困难了。因为“领导说,我的诗不属于为新生活歌唱”。
与灰娃、何方相比,贺延光、李大同大概小二三十岁。当年两人主动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场插队。
邢小群在采访中特别注意挖掘历史细节。比如李大同到内蒙古插队后,发现蒙古族和汉族在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小群让他谈点细节,大同举了两个事例:一是他亲眼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用手去摸从炉火中取出的钢刀,目的是为了知道刀刃是否锋利;二是为了鉴定玉石的质量,蒙古族老乡不是用肉眼观察,而是反复用牙咬、用舌舔。为此他得出如下结论:“蒙古族是一个非常感性的民族,他们不习惯理性思维,也很少有抽象的词汇。”过去我只知道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大差别,没想到在文化上竟存在如此差异。
当然,我更关心的还是他们的“沧桑”经历。在这方面,邢小群也采访到大量的历史细节。有一次我和邢小群谈起我的父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绑架,她说李大同父亲的遭遇更惨——那是1966年的一个晚上,李的父亲正在办公室洗脚,一群造反派突然冲了进来,用袜子往他嘴里一塞就架走了。从此他的父亲杳无音讯,失踪一个多月。最后在周恩来的过问下,才被人偷偷送回。回来后,老头的腿被打断了,浑身上下全是血,屁股上青一块紫一块。李大同说,当年父亲的腿曾被日本人打断,如今又被红卫兵打断。
邢小群认为,口述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抢救历史资料的迫切性,二是现象比文献更丰富,三是个案研究比群体概括更接近历史真实。这一切,都需要努力挖掘历史细节才能实现。
《我们曾历经沧桑》
作者:邢小群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定价:35.8元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
作者:郑永年
出版:东方出版社
定价:42元
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集子关切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力量问题。
《另一个高尔基》
作者:[俄罗斯]帕维尔·巴辛斯基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48元
在从阿列克谢·彼什科夫向马克希姆·高尔基的进化的过程中,是什么思想影响了他?为什么他会数次自杀?
《文网·世情·人心:阎纲自述》
作者:阎纲
出版:三联书店出版社
定价:32元
作者是一位活跃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自传,牵连出当代文坛的方方面面。
《送雏菊的姑娘》
作者:[英]鲁斯·伦德尔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26元
一位美丽的送花姑娘闯入了马丁一成不变的生活,马丁坠入爱河。深陷情网的马丁虽注意到了危险,却还是停不下前进的脚步。
《数学的语言》
作者:[美]齐斯·德福林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9元
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是我们看待世界,包括外在的物理、生物与社会世界,和内在心智世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