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刘家良
2013-05-14风间隼
风间隼
“我是黄飞鸿的传人。我爸爸刘谌的师傅是林世荣,林世荣是黄飞鸿的徒弟。”201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台上,76岁的刘家良手捧“终身成就奖”,一板一眼地自报家门。其实面对懂他的人,何须介绍?刘师傅要提醒的,是这个日新月异的影坛,无论如何维新,也不能忘了自家的根本。
这位动作电影宿将最后的作品是2005年的《七剑》。2013年6月25日,一代宗师因患血癌病逝于香港,享年79岁。
出道
刘家良原籍广东新会,1934年7月28日出生于广州。父亲刘谌是当地著名武师,曾在穗港两地设馆授艺,子弟众多,移居香港后更投身电影拍摄事业,成为香港最早的一批本地龙虎武师之一。
刘家良9岁开始随父亲学拳,1950年随父亲进入电影圈,首部参演的电影为《关东小侠》,后来在《南龙北凤》中第一次担任武术指导。刘家良身材矮小,却极有习武的天分,身手迅捷,人称“功夫良”,很快便在电影界脱颖而出。当年仅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电影,他就参演了十余部。参与的其他电影更是不计其数。
《云海玉弓缘》是刘家良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为这部电影设计的武打动作引起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的注意,遂将他重金罗至帐下。1967年,张彻的新派武侠电影开山之作《独臂刀》问世,一时好评如潮,而片中凌厉的动作和新奇的兵器正是由刘家良与好搭档唐佳联袂设计。从这部经典开始,张彻与刘、唐二人以及狄龙、姜大卫等人结成了武侠电影的黄金班底,在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的影坛叱咤风云,声势一时无两。
1974年,张彻说服刘家良随自己赴台湾组建“长弓”电影公司,不久,却因为刘家良义助另一著名影人王羽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引发误会,多年的合作关系就此告终。刘师傅返港后重回邵氏怀抱,在高层支持下开始大展拳脚,拍摄出自己的功夫电影。
辉煌
1975年的《神打》是刘家良执导的银幕处女作,也是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由武术指导升任导演的作品。影片一举捧红了原本藉藉无名的汪禹。随后刘师傅开拍的《陆阿采与黄飞鸿》《洪熙官》《螳螂》等作品同样大收旺场。
从1978年开始,刘家良的电影创作进入另一个巅峰期。《少林三十六房》和《少林搭棚大师》等展现习武过程的功夫喜剧捧红了刘家辉,《长辈》则将刘家班中唯一的一员女将惠英红送上了首届金像奖影后的宝座,创下了武打女影星夺冠的罕见纪录。在多年的合作中,围绕刘师傅形成了包括刘家辉、惠英红、小侯(侯耀宗)、刘家荣等人在内的稳定班底,人称“刘家班”。1980年代,“刘家班”与成龙的“成家班”、洪金宝的“洪家班”、袁和平的“袁家班”在香港影坛互争雄长,创作出了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动作场面,共同锻造出了香港功夫电影的黄金年代。
除了上述几位之外,曾志伟、陈百祥、郑少秋、熊欣欣等艺人也都曾受到刘家良的指点和提携,以致曾志伟成名之后,依然恭请刘家良来为新艺城拍片,创作出了《老虎出更》和《新最佳拍档》等时装动作片。
论班辈,序尊卑,这些人情礼数在香港电影的戏里戏外都是一样。刘家良生前评点各家动作风格,成龙是“大胆”,洪金宝是“谐趣”,袁和平和程小东是“特技”,只有自家的才是真功夫。说这话的若不是刘师傅,别人也断不能服。然而市场面前人人平等,老资格并不意味着无往不利。随着影坛大环境改变,刘家良擅长的清末民初动作片在进入1980年代之后遭到了新一代观众的冷落,尽管他及时改弦更张,拍摄了堪称《长辈》现代版的《掌门人》等新作品,仍难以挽回颓势。1986年,刘师傅北上执导《南北少林》,南北高手共聚一堂的盛举却引发了台湾当局对他的抵制,“功夫良”在香港影坛呼风唤雨的时代一去不返。
减少了导演作品之后,刘家良依然活跃在武术指导的职位上。1995年,他凭《醉拳2》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面对迟来的肯定,他淡定地说:“我不紧张奖项,又不是钱。”而实情是,若不是他和其他先驱的筚路蓝缕之功,恐怕金像奖永远也不会别出心裁地在1983年设立一个“最佳武术指导”奖项。
宗师
刘家良既是导演,也是一位优秀的武打演员。但真正奠定他宗师地位的,还是他在武术指导方面的卓越成就。他既是吊威亚的大师,早在1966年的《云海玉弓缘》中就从日本引进了这一技术,而同时也是尊重地心引力的动作设计者,他的动作几乎是无一招无出处,充满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韵味。事实上,他的动作设计生涯几乎就是一部香港电影武打场面的进化史。
刘师傅早年主要参与粤语武侠片的拍摄。影片制作简陋,动作场面主要靠演员现场套招,戏曲舞台痕迹浓重,然而刘家良的参与往往能给打斗场面带来真实感。1964年的《如来神掌怒碎万剑门》是当年大受欢迎的《如来神掌》系列最终篇,刘家良从前四集的武术指导袁小田手中接过大权后,动作场面立即有了质的提升,真正有了生死相搏的凌厉。
上世纪60年代,华语动作片从黑白标准银幕步入彩色宽银幕时代,包括张彻在内的众多港台影人开始向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剑戟片学习。刘家良1964年为粤语片《魔宫神掌》下集设计的动作,就充满了剑戟片的真实和畅快感。而此时,他还没有遇到张彻。一般认为,是张彻的《独臂刀》更新了武侠电影的语法,将舞台式打斗更新成了充满感官刺激的动作场面。但刘家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恐怕远比影史认定的更大。张彻在没有刘家良相助之前,顶多只能在《蝴蝶杯》里拍几个钢刀劈面的血腥镜头,后来真正为观众贡献出精彩动作场面的,是幕后功臣刘家良和唐佳。而此后张彻从武侠片转向功夫片,大拍洪拳宗师系列,同样是刘家良的策划之功。
刘师傅离开张彻之后独立执导的《神打》首开谐趣武打之生面,《少林三十六房》将练功过程引入功夫片,都是引领了一时风潮的革新。而洪拳、咏春、螳螂、猴拳等各家拳种也都在刘师傅的推介下,一一进入功夫片的视野。可以说,若没有刘家良对动作场面的屡次推动,香港电影绝对不可能在短短十余年间拍到世界最强。
身为武人,刘家良对暴力的局限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影片中,从来不会出现残忍滥杀的场面。也绝对不屑用血腥和色情的场面来吸引观众。剧情多半都是围绕着师徒关系、江湖义气等展开,大量的篇幅被用来交待武行中的细节,包括舞狮的规矩、拳种的特色、兵刃的生克等等,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徐皓峰想重现的那个真实的武林,刘家良其实多年前就曾经拍出来过。
刘家良的电影不走极端,讲的是大仁大义。主角战胜对手不单依仗功夫,更要以德服人。《陆阿采与黄飞鸿》的结尾,对手要以铁棍自残,少年黄飞鸿连忙救下。刘家良自己是洪拳出身,在《疯猴》中却慨然为北派打抱不平。所谓“拳脚小功夫,容人大丈夫”,刘家良身上确乎有祖师爷黄飞鸿的气度。
作为动作演员,刘家良的动作迅捷无伦而又刚健有力。时下有许多影迷诟病传统打斗场面的拆招感太强,缺乏实战的迫力。殊不知那些体操般的节奏感原是为保护不懂武术的演员而设,真正有功夫在身的练家子们表演起来,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刘家良在《十八般武艺》和《疯猴》中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能让人想起杨丽萍和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
他去世时,很多年轻观众只知道他是一位永远微笑的矮个子武师,但其实他是一手推动了华语动作电影突飞猛进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