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为何不救市
2013-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3期
习惯了过舒服日子的中国金融界,突遭当头棒喝。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对利率并不敏感。一方面是,利率长期受到管制,银行通过息差即可获得巨额收益。中国银行业2012年高达1.2万亿的天量利润中,大部分来源于此。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利用利率管制良机,使自己“低风险、高收益”。
经济规律不会让这一“高低”组合恒久持续。高收益必然对应着高风险。之前,由于央行不断兜底,高风险被短期压成了低风险。进而,部分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激进冒进,让实质性的债务风险越垒越高。
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业已进入中速增长新阶段,业已无需维系高增长的货币放水。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盘活存量”,正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利推手。
沉淀于过剩产能中的资金,有望逐渐释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有效引导资金从低效率的部门流向高效率的部门。经济有望加快出清,经济将因此下行,但经济有望变得更具质量。
经济出清的同时,土地、财税、金融、国企等供给端的变革已刻不容缓。过去一段的经济形势表明,需求端的发力,正在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难局。而供给端的管制,隐然已形成横亘多年的路径依赖,拖累着整个宏观经济的转型。
如果说无为而治是第一步,下一步,则将是供给端的大有作为。以改革的红利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关乎国运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