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局对外文化推广
2013-05-14孙展
孙展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中心的一栋建筑里,50多名马德里本地人正跟随一名来自中国的教练学习武术,其中还包括一些不到十岁的学生。这是一栋2012年9月才落成的新建筑,隶属于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虽然这个中心目前还只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在建成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开始密集举办活动。“这是一个平台,不仅仅向马德里市民展示中国文化,还是面向整个西语系的窗口。”该中心主任罗君说。
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只是中国目前在海外开设的十多个文化中心之一,而按照《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海外开设的文化中心数量将达到50个左右,覆盖全球主要国家。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蓝图,表明中国正按步骤加速推进对外文化传播。
事实上,伴随全球竞争的加剧,避免硬碰撞,注重“软实力”的文化推广活动,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对外交往的战略选择。作为最早有意识对外进行文化推广的国家,法国早在1883年就设立了法国文化协会,用于推广法语。并于1920年成立了隶属于法国外交部的海外事务处,为在北非和中东地区建立法国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目前,法国文化协会已经在133个国家设立了一千多个相关机构。
日本政府也在强力推进“酷日本”战略,旨在向海外推介动漫、游戏、时装、音乐、食品等富含日本文化元素的产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在国会演讲中提出,要把“酷日本打造为一项世界级的事业”。
2013年11月25日,日本还启动了“酷日本基金”,用于支持食品、饮料、时尚、动漫等相关产业出口。该基金启动规模为375亿日元,其中300亿日元来自日本政府。而到2015年,这项基金的规模有望达到900亿日元。
作为文化输出最活跃的亚洲国家之一,韩国也于1990年代末期确立了“文化立国”的目标,此后,还启动了以“内容(Contents)、创新(Creativity)、文化(Culture)”为内涵的“3C”战略。目前,以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韩流”不仅席卷东亚,而且日益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提出“软实力”概念,认为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以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能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后,“软实力”概念逐步传播,并被中国高层广泛接受,成为政策制定中频频出现的用语。
中国于1988年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了第一批文化中心。此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加大了文化推广的力度。目前,中国共与26个国家签署了单设或互设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3年11月,已经有1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式运营。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夫人安尼·玛丽从2008年开始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她表示自己很早就关注中国,但直到2003年第一次访华才感受到中国巨大的变化,“无论如何,人们都应该(通过学习汉语)多了解当下中国。”目前,法国不但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
不仅在法国,“汉语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潮流。在德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加了5倍,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设的中文课程也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而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对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过去的15年来,中文已经发展为仅次于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的全球第四大外语,而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底,中国将超过这三种语言。
“汉语热”背后也不乏担忧的声音,人们担心“汉语热”会如同1980年代的“日语热”一样,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而很快退潮。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产业贡献值只占6.11%,远低于美国的31.65%,以及日本的12.43%。
针对这种状况,中国决定推动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文化传播,在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自2003年开始,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每两年都要举办一次中国戏曲节。以往这种戏曲节大多采取赠票的方式。而从最新的一届开始,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始尝试与当地剧院进行分成制的合作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以市场化的手段去操作会更有生命力。”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说。
而英国创意产业专家约翰·霍金斯也曾撰文指出,中国的软实力要想真正产生全球影响力,“还有一段路要走”。他给出的建议是重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不要过于依赖政府的力量,并给那些创意人才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