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的底气是“钱”吗?

2013-05-14马长军

杂文选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高额底气成才

马长军

笔者记得以前曾有教育专家公开批评,社会误导认为有出息就一定要考大学,考上重点大学更有出息,成为状元那就更风光。他建议大学不要争抢“状元”,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像哈佛大学那样,凡是高分低能的状元一概不录取,相信对于遏制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忠告显然没有得到中国各所大学的积极回应。目前,高额奖学金争抢状元或者招录高分考生的行动又开始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高招”,前几年自诩“一流大学”的北大、清华就曾各自高调宣称本校拥有大多数的全国各省市“第一名”。

令人心痛的是,如此露骨地抢“状元”恰恰表明,这些大学并非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而是别有所图。我国许多大学一直以能够招到高分的考生为荣,招到“状元”更是自豪得不得了,总是说新生基础好就等于聪明,就容易培养成才,当然就比较容易给大学带去可资炫耀的声誉。大学开出高额奖学金吸引高分考生,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说法,大学这样做就是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这实质上也暴露出我们的很多大学不过是外强中干,实力欠缺,自信不足,没有多少底气。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选择就读某所大学不该是冲着高额奖学金去的,而是希望这所大学能以优质的教育资源拿出高水平的教育能力,把自己培养成才。这就把球踢了回去,要想证明大学自身教育资源丰富且优质、管理水平高,靠的是自身优质的服务,而不是踩着高分学生的肩膀获取成绩和政绩。也就是说,根本的问题是,能让学生踩着大学的肩膀攀登高峰,才是大学该做的,大学的底气不在于钱多、奖金高。

大学以录取到高分学生为资本,实质上就是在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转移了大家对大学本身的注意力,使人们容易忽视大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的相对优势,有意无意地就弱化了学校方面的服务意识。如此指望通过学生自身基础提升大学地位的做法,反过来也成了某些非名牌大学科研能力服务水平不高的绝好借口,他们轻易就把学生入学分数这个“基础”当了学校的挡箭牌。

尤为糟糕的是,这种抢“状元”争高分考生的做法在中小学就已流行,可以说,这种“状元”情结、高分意识渗透了整个教育体系,流毒甚广。大学这样做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误导学生们拼分数上名校。如果大学不能自省,不肯改变这种落后于时代的观念,不能以学生为本来重视人才培养,我们的教育还奢谈什么“素质”和“创新”呢?

猜你喜欢

高额底气成才
优化干部动员机制加速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高额收益要谨慎,场外配资需辨明
才华与底气
英国医生最高获得37.5万英镑的高额加班费
底气1
底气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
糖酒会:存在即合理
祝您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