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读碎想
2013-05-14李志远
李志远
凡夫唐先生说:“把‘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改成‘民不患寡而患不公,也许更合适。”
言之有理。不过,我想,改为“民患寡亦患不公”,可能会更好。因为,人们向往的是:既富且公。
董桥说:“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甜的。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里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总体感觉良好。但对时事杂文集的比喻,似有不妥。其实,时事杂文集倒像是红颜知己,既令人亢奋,又可在心灵上深度交流。
近期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年读书不到五本,而韩国是十一本,法国是二十本,日本是四十本,以色列是六十四本。
以色列为最。以色列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历来爱读书。正因如此,才涌现出不少影响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师巨匠,例如马克思、爱因斯坦、海涅、毕加索……
有人说,“莫言小学没毕业,还不是照拿诺奖?”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成名之前,虽学历不高,但还是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何况后来,他在职读了大本和硕士研究生呢。
周濂说:“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
也对。可是,深想想,装睡虽无益却无大害,而有害的是,对未醒的人再灌迷魂汤——有意误导。
朵拉(马来西亚)说过:一心多用,“要求太多,最后人生的路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享受过收获的感觉和味道。”
诚然。人的一生,精力、时间有限。所谓“全才”,那是神话。有道是,少则得,多则惑。执着做好一两件感兴趣的事,为上策。
达尔文说:“不信神的立场只适合于有教养的人,让普通大众接受无神论的时机还不成熟。”
虽然这是他一百多年前说的话,但至今想来,仍未过时。“有教养的人”,无疑是指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的人。却不知,“普通大众”的这种“时机”,何时才能“成熟”?消极等待,怕是枉然。
梁晓声说:“现在中国最爱国的,就是国家最底层的草根们。他们除了盼着这个国家好,他们自己的生活也能跟着好之外,断然没有了其他的希望。”
那么,谁是最不爱国的呢?他没明说。我想,可以肯定的是,有一种人最不爱国,那就是各级裸官。因为,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随时准备出国,另寻有奶之娘。
【原载2013年3月28日《北京日报·杂文》】
插图 / 移民 / 卢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