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文的危机与生机

2013-05-14李建永

杂文选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李辉典故杂文

李建永

毋庸讳言,杂文遭遇空前之危机。这既有大环境的不利因素(譬如杂文阵地大面积萎缩),亦有杂文自身的深层原因。如果杂文作者能够藉此反省,锐意图新,则未必是一桩坏事。“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我呈三点浅见,谨供同道批判。

第一,文要避俗,更要避熟。多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杂文,永远是“杂三股”,不变的“老三样”——一则典故,两个例子,三句议论;有时,随着现实时事的变化,遇上一个突发事件,就把中间例子置换一下,典故和论说一仍其旧,得,一篇“新鲜杂文”便又炮制出笼了!就算是饺子好吃,也不能三顿常吃、长吃三年吧?长此以往,谁能受得了您呢?读者永远是“喜新厌旧”的。“喜新厌旧”不仅是艺术欣赏的规律,也是艺术创作之圭臬。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删尽冗繁留清瘦,写到生时是熟时。”

第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焦加兄有一篇名文《亲自读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确,读书必须亲自,他人不可代劳。古人尝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算高才,仍要学辅;纵有实践,亦须读书。杜工部有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有言:“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特诗尔,其他文字皆然。”如果没有真弓实马熬油点灯读破几“车”书,连几个好词都搜肠索肚掏不出来,更何谈笔走龙蛇裁诗走马?即使硬去操笔为文,也只能是寻章摘句虫吟草间,不可能龙文百斛笔力扛鼎。

第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杂文之“杂”,包罗万象,内容为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之“文”,包含文思、文理、文笔与文采。修辞立其诚,句好意亦好。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扬雄说过:“言不文,典谟不作经。”杂文乃刺世之剑、用世之文,决不是止于润身的小把玩儿。杂文作为针砭时弊之批判武器,如果不能立于潮头,至少也不能落伍啊!故教条僵化,抱残守缺,是全无出路的。《文心雕龙》讲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杂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从主题到笔法,需要大开大阖,全新开掘,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同读者一道杀出一条生路来!如果一篇杂文面世,不能使读者眼睛一亮,还奢谈什么投枪匕首干预生活呢?

按照编辑体例,略说几句作文“缘起”。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撒娇的流派》,发表在1988年9月12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编辑是李辉先生;当时正赶上该报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风华杯”杂文征文,小文有幸入选;是年二十六岁。那时杂文正是烈火烹油之际,风光无限好啊!在下便懵懵懂懂学写起杂文来。第一本书《女人是水》结集于1993年秋,收入李辉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第一辑)十种,作者有吴冠中、汪曾祺、林斤澜、邵燕祥、蓝翎、刘心武、冯骥才等名家大腕,小子忝列其中,与有荣焉;是年三十一岁。在杂文写作的路上走过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总的来说,出道不晚,起点不低,佳作不多,进步不快。惭愧!惭愧!

2013年5月10日于京东果园南书房

猜你喜欢

李辉典故杂文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往复压缩机管道振动分析与减振处理
画与理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眼线
闻鸡起舞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特殊任务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