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空中哭泣
2013-05-14陈文茜
陈文茜
深秋,非洲炎热的沙漠大地尚未起风落叶,卡扎菲的人生已然落下帷幕。
卡扎菲死了。10月20日,历经8个月疯狂屠杀的利比亚之战,一切在他满脸是血的画面中定格。他死在满是垃圾与秽物的下水道中,手持金枪。是宇宙无言的安排吗?他的腿先中弹,接着肩膀、脑袋一一中弹。路透社通过杀死他的士兵的手机,向全世界发布了满脸满身是血的卡扎菲的最后照片,一段历史终结了。
一个沙漠的孩子,一个被原本利比亚贵族认定是污秽的贝都因人的后代,死在沙漠中,死在污秽之处,死在与他生时相同的地方。
他的生与死,联结着同一个点;不同的是其人生中变化的国际政局,以及他取得权力后,狂妄自恋缠身,从一名理想主义者变质为独裁暴君的过程。死对他而言,此时已是一种解脱。
卡扎菲年轻时曾自诩为诗人,今年2月15日利比亚开始出现“阿拉伯之春”的暴动时,我曾特别提醒读者了解他与利比亚的历史。卡扎菲1942年出生于贫困的苏尔特沙漠部落,或称贝都因人。在他诞生的年代之前,1900年起非洲成为英、法逐鹿的殖民地,意大利人看上了利比亚,开始发动侵略战争。卡扎菲的祖父与父亲均参与反抗军,祖父阵亡,叔叔沦为战俘。意大利当年对利比亚的侵略战争持续了21年之久,为置反抗的沙漠民族于死地,除封锁沙漠外围使战士无从逃生外,还以水泥封死水井,屠杀牲口,整整21年战乱,利比亚只存活100万人,有一半利比亚人从地球上“蒸发了”。
卡扎菲诞生后,家乡“平静”了不到10年,随即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英法美同盟联军对抗德意轴心国的主战场。著名的德军“沙漠之狐”隆美尔北非之战,战斗现场就在卡扎菲的家乡。“二战”结束后6年,1951年,利比亚在联合国的斡旋下,由三大地区以同等名额组成国民大会,起草宪法,但没有民主,西方扶植伊德里斯皇室,利比亚从此号称独立。但当地人分为两种阶级:居住于狭窄的地中海海岸线欧风别墅的买办贵族,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伺候英美法商人和石油公司;另一群人则是多数挣扎于酷热沙漠荒原的穷人。卡扎菲成长于苏尔特大沙漠中,买办与大石油公司每日来来去去,当地居民却永远生活于赤贫线下。
1969年,27岁的卡扎菲以一场不流血的聪明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皇室。当时他拥有那个时代革命者的经典形象,面容俊朗、意气风发,他称自己是“永远的上尉”,他的经典名言之一是:“我什么都不怕……我无所畏惧。”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是阿拉伯人的英雄,他将被英美石油公司垄断的油井收归国有。英国工程师离开利比亚沙漠时,丢下一句鄙夷的话:“你们阿拉伯人,开采不出一滴石油!”两年后,他号召阿拉伯后裔的国外工程师回国效力,当利比亚钻油成功喷出黑油时,卡扎菲将之涂满脸,高声说:“阿拉伯的子民,从此前进了!”
事实上,他的决定改变了人类世界。在此之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虽已形成,但钻油技术全在英美人手中,阿拉伯国家毫无谈判实力。卡扎菲钻油成功,使石油输出国家有机会平等地与西方谈判。1971年,美国同意石油价格由一桶仅2美元涨至14美元,交换条件是石油须以美元计价。这便是经济史上最著名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但对阿拉伯国家却是“第一次石油转机”。西方以廉价剥削垄断世界油矿的历史正式告一段落,而改写历史的关键人物正是卡扎菲。
可惜权力人物的故事永远不会停留于一个点上,时间会流动,人会随着权力腐化,朝代的不幸也往往因此产生。卡扎菲从此把自己视为“万王之王”。他已不记得孩提时的纯朴。年老的卡扎菲慢慢膨胀,膨胀至有一天国际政治的缝隙再也容不下这位狂人。
卡扎菲一死,海外利比亚人有笑无泪,每个人都在欢庆他血腥恶臭的死亡,没有人记起1971年他对阿拉伯人的历史贡献。每个人叙述的都是他的铁腕统治,平民日益贫困。他死时脸上血迹斑斑,死后的名声也是血迹斑斑。
一代狂人、一代英雄、一代独裁者……死在旷野沙漠中,死在一条地下污水管中。死时连天空也不属于他。
历史,也不禁在空中哭泣。
2011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