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得不错 等
2013-05-14
表演得不错
公司举办年会,小莉打算表演街舞。为了给舞蹈加上点睛之笔,小莉买了块红绸,在上面写下“祝总经理身体健康、祝公司再创辉煌”十几个大字。
演出当晚,小莉把红绸叠成一小块塞在衣服口袋里。跳完街舞,她掏出红绸,潇洒地一抖。前排的总经理第一个鼓起了掌,随后全场掌声雷动。
主持人请总经理对小莉的表演进行点评,总经理清了清嗓子道:“小莉这个魔术表演得很不错,就是前面的铺垫有点多了!”
(于林娜)
爱的誓言
夫妻俩去海边玩,只见一对对小情侣在沙滩上画着心形图案,还在图案边写上“我爱你”、“不离不弃”等爱情誓言。老公看了就说:“老婆,我们也画一个吧。”
两人画好了心形,老公说:“老婆,你说我们写点啥合适啊?”
老婆不假思索地说了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汪杰)
完成作业
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说老师布置了作业,要大家用纸做个垃圾桶。妈妈正忙着,就随手找出个小纸箱,对儿子说这就是垃圾桶,可是儿子说,垃圾桶应该是圆的。妈妈又拿出个纸杯,儿子说太小。
最后,妈妈默默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说:“喂,是肯德基外卖吗?我要一个全家桶……”
(陈新)
简化
有对夫妻在小区里捡到一只漂亮的纯种狗,丈夫写了一则启事,打算贴到小区的“失物招领”栏里,他是这样写的:“小狗,雄性,白色,近九个月大,无项圈,发现于石桥路。”
妻子看了说:“你写这么多细节,会有人来冒领的。”丈夫问:“那怎么写?”妻子说:“写得越模糊、越简化越好。”丈夫想了想,就重新写了启事。妻子拿过来一看,顿时哭笑不得,原来丈夫是这样写的:“猜猜我捡到了什么?”
(千寻)
二合一
一个导演问编剧:“用什么样的台词才能表达这个老人对年轻人的不屑?”
编剧答道:“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导演说:“太老套,换一句。”
编剧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导演还是不满意,说:“也不新,能不能用一句话就表达出这两句的意思?”
编剧想了想说:“嗯……我过桥吃的盐比你走路吃的饭还多。”
(史志鹏)
不知所措
作家打开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美女模特风姿绰约的镜头,作家不由看得两眼发直。作家的老婆在一旁见了,讽刺道:“瞧你,眼珠子都快蹦出来了。”作家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拿起遥控器,准备换个频道。
老婆说:“怎么样,我一说你就心虚吧?”作家只好把遥控器放下。老婆见了又嘲笑道:“我就知道你舍不得换台。”
作家恼羞成怒,站起身去了书房。老婆不肯罢休,扔过一串风凉话:“去好好写吧,我知道,你一看这些,灵感就来了!”
(极品咖啡)
无德室友
有个男生喜欢早起锻炼,这天,他锻炼完顺便买了一笼小笼包,打算当早餐。他回到宿舍,把小笼包往桌子上一放,就刷牙洗脸去了。可是等他回来一看,小笼包已经被室友们瓜分得一个不剩了!他生气地一摔门,上课去了。
第二天,这个男生又买回了小笼包,然后当着全宿舍所有人的面把包子挨个舔了一遍……
等男生洗漱完回来一看,包子还在,但馅儿全没了。
(丁香清幽)
藏私房钱
一个男青年快结婚了,他老妈教导他:“以后结了婚,一定要学会藏私房钱,你看你爸藏了我就找不着。”
男青年的爸爸在一旁听到了,立刻争辩道:“我从没藏过私房钱!”
老妈捅了一下男青年,认真地说:“这句最重要,记着要经常说!”
(岸芷汀兰)
尴尬一刻
小李下夜班回家,一进小区大门,就看到门卫张大爷正在花坛里撒尿,小李想低下头避开这尴尬一刻,张大爷却突然抬起头看到了他,四目相对,两人分外尴尬。
小李就想打个招呼缓解下气氛,于是他大声说:“大爷,这么晚了还浇花呢……”
(汪杰)
精打细算
一个女的一直没有打耳洞,快要结婚了,她突然对男友说要去打耳洞。男友奇怪地问:“你不是怕疼不敢打吗?”女友笑了笑说:“我妈说了,不打耳洞的话,结婚的时候少件首饰!”
(圣水泉)
等飞机
一个男生拿着手机站在宿舍阳台上好久了,一直呆呆地看着天空。室友问他看什么呢,男生说:“我在等飞机。”
室友奇怪了,问:“等飞机干吗?你又上不去。”
男生一笑,说:“你知道微信可以找到附近的联系人吧?等飞机飞到我头上,我就可以用微信加空姐聊天了。”
(右依)
诚实的老板
有个职员向老板提出涨工资,老板对他说:“我们公司虽小,但人才济济。你看见传达室那个老头了吧,他有个资产上千万的儿子,还在我这里干,工资只有900元;刚才那个拖地的保洁大妈,儿子开的是奔驰,她工资也是900元;这位打字员,她家有三套房子,工资也才1200元。我给你开1500元的工资,不算低了,干得好,可以再涨嘛!”
过了一个月,职员才知道老板没说假话:传达室那个老头是老板的父亲,保洁大妈是他母亲,那个打字员是他老婆。
(罗印熊)
取名
有一对老外情侣,他们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男的叫“司马当”,女的叫“霍玛伊”。他们对这两个名字感到很得意,到处对朋友说,取名的灵感源于一句中国俗语。朋友不明白,就问是哪句俗语。
老外笑呵呵地说:“就是那句……特别乐观的俗语—‘死马当活马医。”
(姜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