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蒂姆·伯顿的影像叙事风格分析

2013-05-14

时代金融 2013年4期
关键词:伯顿蒂姆童话

聂 洲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目前在好莱坞众多的商业大片环境中,有很少的一部分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品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也就是如同杜鲁福1954年的《电影笔记》杂志中的文章《论法国电影的某些倾向》所说的导演中心论的“作者电影”,将电影创作的风格特征归还于导演本身,虽然“作者论”受到各方的批评(因为考虑到电影创作者的复杂性:包括编剧、摄影等等,很难说作者风格只是一种单一的风格而否定其他的创作风格的影响。)但是在叙事学、符号学的研究影响下,作者电影更有利于科学系统地划归电影叙事风格,有助于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开放化发展。因此,美国导演蒂姆·伯顿的一系列导演正是按照“作者电影”论的逻辑来分析的,综观他的作品,的确始终贯穿着其本人的黑色童话风格,擅长运用隐喻和天马行空的象征手法,为我们打开一扇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大门。

一、童年的影响:导演简历介绍

蒂姆·伯顿于195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州的伯班克,从小由于受到家庭良好的“照顾”(严厉的家教)而拥有封闭和孤独的童年生活。于是,小伯顿一直沉迷于个人世界,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童年的孤独、恐惧和渴望温情等等压抑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电影作品的“力比多”(精神分析学中的艺术创作的原驱力),这样的动力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活和艺术创作之中。后来,他在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因为出色的想像力而于艺术学院学习两年后得到迪斯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他从此开始正式学习和从事动画工作。他最初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与猎犬》之类的主流电视动画片工作,但这些并不能发挥他特异的个人灵感的优势,于是迪斯尼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从事自己的项目。

八十年代早期,伯顿先后创作了两部动画短片,《文森特》和《弗兰肯维尼》,《文森特》是对恐怖片演员文森特的致敬,影片沉闷的黑白色调、孩子压抑、孤独、恐惧的感情明显地表现出来,一部是《弗兰肯斯坦》的儿童改编本,从题材上就可以看出伯顿动画实验短片的倾向,但这些早期作品太过显露伯顿的个人趣味和品质,最初被认定不适合儿童观看,并被永远禁放,但是蒂姆本身独特的动画绘制风格却成为之后他的一系列的动画作品的风格:扭曲、如同儿童涂鸦般的风格,有一丝神秘和诡异①。

保罗·鲁本斯(又名:Pee W ee Herman)慧眼独具,看出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具有良好的潜质,就请他制作了一部成本稍高的《大冒险》。这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影片,而且在票房上也获得很大的成功。于是,伯顿开始成为好莱坞引人注目的新派导演。紧接着,他执导了一部超自然喜剧片《甲虫汁》,这部怪异而前卫的影片再次使得观众和影评家对这位年轻的导演另眼相看,也使他在动漫画一类影片制作者行列中脱颖而出。

1989年,而立之年的蒂姆伯顿获得一个开拓事业的大好机会,得以执导大制作影片《蝙蝠侠》。这是一部根据同名畅销漫画改编的超现实风格的娱乐片,漫画风格和超现实的影片世界为伯顿提供了驰骋想像力的最好空间。但好莱坞多年不变的商业原则是,预算越大,影片受到的牵制越多。这部影片中伯顿的个人风格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突出,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部打上伯顿标签的诡异阴暗的电影,在一向明朗的好莱坞卖座片中具有一种非同一般的风格和影调。这部影片在票房上也获得极大的成功。

1990年,借着上部影片的成功的东风,伯顿又拍摄了诡异与浪漫相融合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影片讲述的是长着剪刀手、披着凌乱的长发的“科学怪男孩”与有爱心的普通小姑娘的一段浪漫感人的童话故事。这是他最好看、最著名、也最明朗的早期作品,虽然主角爱德华造型怪异甚至有点可怕,但影片散发出的欢快与浪漫也是突出的,并且运用隐喻的手法抨击了现实世界中的伪善行为。在这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也和影片男主演约翰尼·戴普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富于成效的工作关系。

1992年,他又完成了“蝙蝠侠”第二集《蝙蝠侠归来》。由于第一集的成功,伯顿有了更多的自由处理自己的影片。于是,这部影片的调子比第一集更加阴暗低沉,以至招来华纳公司的不满,但好在影片卖座还算不错。

1993年,一部与众不同的动画长片《圣诞夜惊魂》问世。这又是伯顿延续自己动画事业的成功“战役”。虽然他只是作为故事和制片出现在演职员表里,但影片被冠名为“蒂姆·伯顿的圣诞夜惊魂”,显然是打上伯顿烙印,甚至是把伯顿风格贯彻到底的一部影片。

1994年,蒂姆·伯顿带着缅怀与敬意,完成了以一个好莱坞传奇默片导演生平为题材的传记影片《艾德·伍德》。这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恐怖默片导演,他的生活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声名狼藉,但在影片中伯顿强调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想法和对电影的执著追求。从影片结尾处一段艾德·伍德生活纪录片的播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得到了伯顿的同情与理解,甚至某种程度的赞赏。富于煽动力的影片也使观众对伍德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影片在美国的票房和评论并不好,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很具个人色彩和感情的影片,并入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最终为伯顿迎来了金棕榈。

1995年,伯顿监制了影片“蝙蝠侠”系列的第三集《永远的蝙蝠侠》,伯顿和华纳公司的不愉快使他没有继续完成自己的系列。蒂姆伯顿在1996年执导了一部外星题材的科幻片《火星人攻击地球》,这部超现实的影片使他可以再次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怪异的外星形象、近乎闹剧的情节构思令这部影片与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显现出不同的质感。

在沉寂了几年之后,1999年,伯顿执导了一部古装影片《无头骑士》,这又是一部充满阴暗想像力的超现实影片。片中伯顿仿佛故意在和观众开着实在有伤大雅的玩笑,人头像瓜果一样被砍下,妇女、小孩无一幸免,这就像英国哥特式的童谣传唱的血腥游戏一样,只是舞台搬到了现实中。而伯顿也不去玩弄紧张恐怖,只是悠闲自得地向观众的忍受能力挑逗着。除了主人公以外,所有人的被杀似乎都是无所谓的,理所当然的,既不用你紧张也不用你兴奋。这就是伯顿式的“黑色”玩笑。而在这部发生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影片结尾,伯顿一扫影片中的恶作剧式的玩笑,而是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向正在二十一世纪门槛上的观众致意②。

可以看到,在蒂姆·伯顿的个人风格中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童年经历的影响,以一种哥特式、孩童式的涂鸦风格创造了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二、导演作品一览表以及作品获奖一览表

表1 蒂姆·伯顿作品一览表③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1982年第一部动画短片以来,蒂姆·伯顿几乎每一年都有作品问世,是一个高产的导演,其作品大多为导演和制片人,这也确保了他“黑色童话”风格的一致性。

表2 蒂姆·伯顿获奖作品一览表④

?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没有在奥斯卡获得大的奖项,但是蒂姆·伯顿的作品仍然是欧洲及美国许多奖项的宠儿,特别是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和2008年阿姆斯特丹幻影节终身成就奖,代表了欧洲电影传统对于伯顿哥特风格的意识流的认同,其作品自1982年到2010年,总共有23部电影作品,有14部获奖,获奖率达到61%,也足见电影节对于“鬼才”导演才能的认同。

三、对“黑色童话”的叙事风格分析

(一)对作品《僵尸新娘》的叙事分析

蒂姆·伯顿的电影、动画作品有一种贯穿始终的哥特风格,其独特的童话般的视角始终是其叙事的一贯逻辑,因此,对于其影像叙事风格的分析取其中的比较典型的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的话,就可以看到蒂姆·伯顿总体的“黑色童话”式的叙事方式。

拍摄于2005年的动画电影《僵尸新娘》是最能体现出蒂姆·伯顿动画风格和思想内容的影片,伯顿身兼制片、编剧、导演三职,可说这部影片是完完整整的“蒂姆·伯顿制造”,男主人公的原型正是与蒂姆长期合作的男星约翰尼·德普的哥特版,配音演员也是他。伯顿的妻子卡特也在影片中配音。整部影片是采用粘土动画的一般拍摄手法:定格—移动拍摄手法拍成,这一技术就耗去了伯顿10年的时间,就为了呈现出奇幻的童话世界景观和他独特的动画风格。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对相互不了解却因为家族原因而要举行婚礼的青年之间,虽然双方都没有结婚的意愿,可是在婚礼前的见面却使两个年轻人心生爱慕,本来是比较完美的,可是青年维克多却因为在婚礼准备上的失误而心生愧疚逃到了偏僻的小树林中,但是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穿着新娘服在等未婚夫的僵尸新娘艾米丽因为感动于维克多的婚礼誓言而“复活”了,并且把维克多带到了地下世界,在那里是死去的人们待的地方,本来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经过伯顿的“迪士尼”式的歌舞片的渲染仿佛是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而已,新奇大过于恐惧,这也是童话故事的逻辑。维克多因为恐惧便想逃离地下世界和艾米丽,便说谎要到现实世界去征求父母的同意,回到现实的维克多找到了伊丽莎白(他的未婚妻),她决定帮助维克多藏起来,但是僵尸新娘艾米丽却率领地下居民到城镇中去找维克多,在这个过程中维克多也弄清楚了艾米丽的未婚夫是一个谋财害命之徒,与艾米丽结婚只是为了财产,结婚时甚至还谋杀了艾米丽,而在维克多在地下世界的这段时间,那个杀人者通过家庭关系强迫维多利亚嫁给自己,在这双方的矛盾焦点爆发的时候,维克多正因为维多利亚新的婚约而心灰意冷准备喝下僵尸新娘为他准备的毒酒,却遇到了逃脱出来找到自己的维多利亚,在真爱的感动下,艾米丽为维克多挡了杀人者的剑,并以先前准备的毒酒杀死了杀人者,而僵尸新娘艾米丽也最终因为真爱的感动而化作蝴蝶飞走,故事完满结束。

从叙事来看,这篇童话故事实际是多重二元对立的体现:表面美好内里肮脏的现实世界,外表恐怖恶心内里却充满了理解和自由的地下世界;真爱和金钱与家族势力的对抗;忠诚与背叛;生与死的各种矛盾集合体,这样,故事在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中展现了动人心魄的张力,人物的性格也因为对矛盾的处理而显现出来,而真爱可以战胜一切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特别是作为能指的“婚礼誓词”,是导演倾注了美好愿景的载体,它背后的人性美好、真爱的意义也随着二元对立构建了起来:With this hand,I will lift your sorrow s, your cup will never empty, for I will be your wine,with this candle,I will light your way in darkness,with this ring,I will ask you to be mine.全篇故事充满了温暖,比如艾米丽与地下世界的朋友;地下世界的人们回到现世与家人们团聚;蝴蝶纷飞等等,这些美好都如孩子一般纯真,蒂姆·伯顿让它在残酷之中美好地绽放。

(二)对作品《理发师陶德》的叙事分析

《理发师陶德》这部作品拍摄于2007年,这部影片也是蒂姆·伯顿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黑暗叙事的风格依旧,只是不是动画片,而是真人出演的影片,但是影片仍然有许多“超现实”、或者说舞台化的表现方式,因此,也属于一种童话式的叙事风格。

这部电影改编于同名的百老汇舞台剧,在电影中约翰尼·德普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歌喉,使得影片本身与歌舞剧的形式非常相像。影片的故事是一个复仇的悲剧故事,讲述了本来一家幸福的理发师本杰明·巴克与妻子、女儿生活在伦敦,却因为地方官对巴克妻子美貌的觊觎而遭到流放国外,很长一段时间过后,巴克辗转回到英国,却发现妻子失踪,女儿被法官囚禁,因此,巴克准备复仇,与馅饼店的女主人合谋,在理发店的掩护下,实施其杀人的举动,最后却因为误杀了自己的妻子而彻底精神崩溃,悲剧的故事结束。

这是一个非常阴暗的故事,但是蒂姆·伯顿将其歌舞剧的形式发挥到极致,并且以精致的镜头语言叙述,使得这部片子甚至具备了许多的审美特性,比如阴沉的伦敦景色和鲜红的血的对比、演员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歌曲演绎、哥特式的服装设计等等都给受众带来特殊的审美体验,特别是悲剧高潮:因为复仇的怒火而误杀自己的妻子的巴克精神崩溃的那一刻,使得观影者在内心激起巨大的反应,对主人公的悲剧性行为和造成这一悲剧的不公平现实产生深刻的悲剧审美体验,而再次强化了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维护和坚持,而蒂姆·伯顿一贯的孩童式天真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心理负担并不是十分巨大,因此没有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可以比较顺利地进入导演(作者)和主角的精神世界当中,引发共鸣感。因此《西北使者》对本篇的评论就是“有史以来最高雅的一部变态杀人狂电影。”,而《纽约时报》的评论“《理发师陶德》是一部恐怖片,也是一部歌舞片,它甚至已经接近与一部杰作了。”则是对蒂姆·伯顿这种以孩童视觉叙述恐怖故事、善于处理扭曲、相反、阴暗的关系的才能的一个最佳的褒奖,善于处理矛盾,正是导演自身最为突出的叙事风格。

四、对蒂姆·伯顿导演影像作品叙事风格的符号学分析

前文已经对蒂姆·伯顿导演的作品风格、叙事特征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我对他的影像叙事风格总结为“黑色童话”的总体特征,而更深层次的分析则需要借助一些符号学分析、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对导演的“黑色童话”进行剖析:

(一)总体的影像特征

打开蒂姆·伯顿的官方网站,是如同孩童般涂鸦的数字插图,之后是一个小男孩站在一栋建筑面前,他称之为Stain Boy,然后可以通过键盘的控制,使小男孩进入大楼,进入一个欧式的房屋,不同的房间是他的不同的绘画作品走廊,就像亲自参观了一次神秘的私人博物馆,背景音乐也是有如哥特电影中的配乐,很有一些希区柯克的感觉。这样的设计风格也是充分体现了蒂姆·伯顿的个人特色,与其一系列的影像作品一样,形成一种一致性,形成了蒂姆·伯顿标签。

正是这样的一致性使得我们能够对蒂姆·伯顿的影像特征进行把握,总的说来,就是“黑色”、“童话”。

“黑色”是一种隐喻,也是他作品中经常运用的手法,蒂姆·伯顿创作作品并不掩饰他对于哥特风格的神秘、残酷、恐怖特性的喜爱,这正好与“循规蹈矩”形成巨大的反差,在欣赏他的画作的时候,发现他虽然运用色彩比较鲜艳,但是表现的主题也是哥特式的,扭曲的自然事物、类似于梵高作品的颜色表现、正在举行宴会的木乃伊等等,表现在他的电影中就是大量暗色系的运用和对比色的运用,在观影者的心中造成一种紧张感和不适感,这样的影像特征尤其类似于战后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风格,不同点在于蒂姆·伯顿把这种恐怖与精神紧张感构建成了一种孩童般轻松的审美体验,这样的构建方式就是“童话”的叙事方式。

“童话”的构建有点类似于神话和迷思,是游离于现实以外的。在战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中的超现实表现影像风格,主要也是为战后德国民众提供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发泄,由于意识到“神话”的“不真实性”,因此,对神话、不真实的东西就不容易产生抵触和不适的情绪,这在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学说里也做出了一定的说明,在他的《诱惑》中说到类似于“象征性交换”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其实也就是对符号意义的耗费性消费,人们乐于在符号世界中进行意义互动的游戏,那正是虚拟世界带来的一种“诱惑”,这是逃避真理和现实的一种形式,因此,童话式的叙事方式更容易吸引观众进入精神世界,以孩子的眼光来重新理解世界的矛盾和美与丑,不以说教和恐吓的手段说服观众,使得观众能够轻松地处理影片中的各类矛盾,并产生共鸣。

(二)“黑色童话”所指背后的隐喻世界

前面已经部分地分析了蒂姆·伯顿“黑色童话”影像风格的构建过程,这是他作品中总体体现出来的影响风格,不论他运用的是何种电影语言:动画、真人、电脑技术、蒙太奇、错位等等,贯穿出来的都是这样的一种总体风格,而这样的叙事风格,正是蒂姆·伯顿用以表现自身精神世界和对这个世界的思考的载体,也就是起到了符号学中的所指的功能,而这个所指背后的意义世界却是直指现实世界的。

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罗兰·巴特在其《符号学原理》、《从零写起》等著作中也对影视叙事学的结构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他把叙事分为功能层、行动层和话语层,指导我们在对叙事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更加深入和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意义。而基尔逊·麦茨也指出,电影这样的沟通语言其实跟我们本身运用的语言大有不同,因为平时运用的语言和文字与现实所指物之间的距离比较遥远,而电影语言却是直观地呈现出所指物,而这个具体呈现出来的所指物是一组符号意义的叠加,或者称为符码(Codes)⑤,要解析电影的话,就必须懂得如何去“阅读”这些符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所提到的有电影评论家说喜欢蒂姆·伯顿电影的人都有一定的自闭倾向的原因,因为只有有一定的相同的符号意义理解空间,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背后阐释的深层含义。

就如前面的简介中提到的,蒂姆·伯顿的童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童年,也就是说,他获得的学习社会成规的机会比一般的孩子要少,对于温暖的渴望和对黑暗的理解都要比其他孩子要强烈和深刻,以至于之后他对于世界的理解就会深刻地打上童年的烙印,在这样的封闭空间中,以孩子的眼光来看,是想像力生长的极佳空间,在被社会成规束缚之前,对世界的理解是爱憎分明的,对美好的执著是无谓恐惧的,因为孩子的思维是单线、简单的,即使遇到挫折,也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朝前,而这些,也正是成人在社会中无法做到的,因为顾虑的事情太多,最终便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蒂姆·伯顿的电影正可谓打破了世俗对思想的束缚,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构建了世界,给了现代的成年人一个如孩童般行动、实现梦想的机会,这也正是他的童年压抑带给他的创作动力,将这样的追求变成了自身的艺术创作风格,通过了他作品的描写和放大,这样就正好契合了现代人内心的童话情节,可以在这样的童话世界中重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这种追求在后现代的社会中是很难得的心灵慰藉的需要,通过对现实中各类非“本真”的存在和善恶等矛盾进行虚拟空间的对抗和对话实现精神上的和解,最终从“黑色的童话”隐喻中寻找到那些曾经简单的温情和美好。

五、结束语

不论是从符号语义学层面还是精神分析层面对蒂姆·伯顿的电影叙事进行分析,都不能否定蒂姆·伯顿的电影中所透出的真诚,虽然其能指层和表层含义都是看似恐怖、神秘和扭曲的哥特式黑暗风格,但其实在童话叙事的逻辑下,这样的黑暗风格也转变为可爱、轻松的世界,因此可以重新回归童年一般的本真存在,暂时脱离此在的束缚,获得精神世界的多重可能性,从不同的角度与世界对话,获得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这就是蒂姆·伯顿影像作品对现代人精神存在的深层次启示性意义。

注释

①引自蒂姆·伯顿官方网站:www.timburton.com。

②维基百科:蒂姆·伯顿。

③豆瓣电影网。

④CCTV文娱频道。

⑤转引自【香港】刘成汉《电影赋比兴》。

[1]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 [香港]刘成汉著.《电影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影视艺术》,2012年第1期.

[6] [意]乌蒙勃托·艾轲著,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伯顿蒂姆童话
蒂姆·伯顿定格动画电影中的哥特艺术风格分析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圣犬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外星人蒂姆
抓住自己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