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鼓雷鸣:从夔牛而生的西部原始图腾

2013-05-14/白

中国西部 2013年26期
关键词:鼓面太阳神雷神

文 /白 剑

鼓器及其文化起至远古,源于“傩仪”祭祀活动中,人类借拟雷声和太阳神驱鬼的背景。鼓形初为“独足”,意在模仿雷神“夔”之独足。后来发生演变。借“雷鼓”驱鬼之俗具有世界性。至近现代诸多民族还有此俗

然而,鼓作为一种重要的音响乐器,产生于一种什么文化背景?为何会有鼓的出现?其传承中又是怎么变化的?迄今尚无系统论述。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介绍。

雷鼓与擂鼓

追根溯源,鼓与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朦昧时期的古人,不懂大自然的规律,对时常出现的闪电雷鸣不理解,加之当时的古人又生活在浓郁的神明崇拜氛围中,因而很自然地认为,雷声是雷神震怒之后施放的音响法器,用于征罚人类的某些不恭敬行为。进而又将雷声传为日神黄帝的法具。

《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之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译成白话就是,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入海有七千里之远,山上住着一头怪兽,形状像牛,苍灰色的身子,头上没有角,只有一只足;当它出入海水时,必定会伴随着大风大雨。它的目光好像日月般明亮(实际上是将与雷同时出现的闪电附会于雷神的目光,汉语今仍有“双目如电”的比喻。),它的声音象雷鸣,它的名字叫做夔。黄帝训服了夔,把它的皮剥下来蒙鼓,又拿雷兽(即雷神)的骨头来敲打这个鼓,发出巨大的声响,其声音能够传到五百里以外,黄帝便用此法器威服天下。

夔、雷古音相同,夔神就是雷神。有关雷神的传说有几个版本。尤以这个版本影响最大。此传说中认为雷神“夔”为独足的形象,一直成为早期的标准鼓形。从此传说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鼓之原形来自雷,鼓的声音就是为了模拟雷鸣。

在另一个有关雷声的传说版本中认为,雷神一旦要释放雷鸣时,就“鼓其腹”。也亦用双手敲打自己的肚子,发出震天的巨响。至汉代还有记录雷神敲打自己肚子的浮雕画。

由于鼓作为音响乐器最初的动因,就是为了模拟雷声。因而,古有“雷鼓”联称。只不过,早期的“雷鼓”均为名词,由于“雷鼓”多由人敲击发声,后来人们又将“雷”动词化,变作了“擂鼓”。“鼓”本来也是名词,由于它多出现在喜庆欢快的场合,又有催人上进的激情,因而,后来也被用作了动词,如“鼓足干劲”“鼓吹”等。

独足雷神与独足陶鼓

前引《山海经》中,传说的雷神“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一足”,也亦独足。有关雷神“一足”的形象,历代学者多有讨论。《韩非子·外储说》认为“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说古代传说的雷神夔,并不是只有一只脚,而是说雷神神力很大,有一个就“足”以。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此说不妥。古传的雷神夔的人格化形象就是只有一只脚。

“夔”字甲文就是一只怪兽,下面只有一只脚!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因为文字经历了若干代人的制造参与,其形必须是人们公认的、最具典型特征的构形,才会被历代使用者认同并下传。如果其图符不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就会在后传中被纠正成最具普遍特征的形象,迎合人们的共识。因此可以肯定,雷神在初起传说中确为“一足”。

古人在对神明的传说认识上,特别是在制作有关神明的礼器上,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一个必须遵守的祖制。就是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造针对专神的礼器时,必须尽力模仿专神的形象特征,特别是模仿其主要特征。以便让当祭的专神知道,并与其他方神相区别。这一现象在中国史前的礼器中,俯拾皆是。

雷声既然被传为“一足”或“独足”,那么,专制的模拟雷声的“鼓”器,也应当制为独足才符合祖传规制,也才有说服力。

事实正是这样。中国考古学在甘肃东部马家窑文化中发现了一组造型别致的陶鼓。此鼓通高45厘米,鼓面直径32厘米。但迄今无人知道古人为何将鼓制成这样一种形状:一端成圆盆鼓面状,另一端却收缩成一根柱状。很显然,柱状的小头面不会作鼓面。古人为何要花费数倍的力气将鼓制成这样的形状呢?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为了应合夔神的“独足”!这个“独足”鼓实物又反过来证明了甲骨文的“独足”形和古代有关“夔”神的独足造形,是为正传。其它解释为画蛇添足。

此陶鼓上一侧有一对陶耳,明显地是用于串结绳系所用。学者们认为,当时古人可能是用绳系将此陶鼓背在身上敲打的,此说甚是。因为古人在举行祭仪时,主要是“以舞事神”,即载歌载舞。将鼓背在身上,可边舞边击,用鼓声指挥众人的动作,并移动着将模拟雷鸣的鼓声送到每一个地方。这种将鼓系在身上边鼓边舞的习俗,在当地一直传到今天。今天仍在陕西一带流行的“腰鼓”,就是此俗的传承。

由于华夏民族早期实为一个共同的先祖族团,一起培育出了共同的先祖文化,后来分离迁徙,也带走了共同的祖源文化,并在各个迁徙地执着传承。因此,我们不仅在中原地区看到了这样的“独足”鼓,同样也在其他民族的传俗中,看到了完全一样造型和内涵的独足鼓。中国西南民族中,还有不少民族保留着这一鼓形,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象脚鼓”,也是一个喇叭形,下有独足。其本质上就是夔神独足形象的再现。今名“象脚鼓”,是因为后来受到佛鼓的影响而导致的名称变异,因为佛教崇拜白象。

同样的独足鼓也出现在南亚诸岛中,包括西亚的部分地区。当然,独足鼓在后传中也不断被加以改造。最典型的就是朝鲜民族的“长鼓”。它不仅仍被背在身上腹前,象征雷神“鼓其腹”;同时,其鼓形两端为大头,蒙皮为面,两头又都向中间收缩,很像是两只独足鼓连在一起。

雷形与鼓面

各民族流行的鼓面,均为圆形,上蒙兽皮,面上还要绘制神圣的图案纹饰。这又是为什么?蒙兽皮无疑是前述“黄帝用夔神皮蒙鼓面”传说的承继。而圆形鼓面又来自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也许有人会认为,鼓面做成圆形,是为了制作方便,做成其他异形费时费工,因而选择了圆形。然而这一说法未必正确。因为最方便的是不做。

古人生活在笃信神明的时代,制鼓本身就是模拟雷神,决不会以方便为原则,其它礼器就没有从方便入手,而是以“类神”为原则。鼓的独足已模仿了夔之独足,其圆面也定有来源。

经研究发现,古人们认为雷声有形,其形为一个圆形,中间一个“+”字(这当然是指今天可考的定形,更早时期的形象已无从可考),其形实际上又受到太阳神形的影响。因为雷神本质上就是太阳神的裂变和分化,在传说中时常又与太阳神重合。

古人标示雷神的形象,也在文字和图符中传了下来。甲骨文中的“雷”字,就是这样的形象。甲文“雷”字上为“雨”,下面中间的“S”形就是“电”字,周围的多个圆中带“+”字的符号,就代表雷声。也是古人用于标示雷神的形像。整字表意为“下雨并有闪电时发出的鸣响”,也亦雷声。现代 “雷”字下面的“田”,就是这一符号的残留。这样的符号,我们在前面给出的甘肃东部马家窑出土的独足陶鼓上也见到过。用这一雷神符号标示在陶鼓上,说明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说明这就是模拟雷鸣的圣鼓。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鼓的本质就是雷!鼓在人间的运用,就是雷神在人类的活动中出现。

古人有个特定的规律,大凡祖上传下来的神,只要有一席神位,就必须祭祀。并且必须制作与专祭之神相似的专器进行专祭。雷神自古有传,也肯定有专祭礼器。中国考古学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礼器,名叫“罍”,但迄今不知作何用处。此器名“罍”,与“雷”同音,器肩上有非常明显的圆中有“旋臂”的纹饰。这个“旋臂”纹与前述的“圆中带十字”纹,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古人认为“雷”是滚动着行进的(汉语有“滚滚雷声”一词,就是此意)。因而,又有用“旋臂”代替“十”字的表达法。如此便不难理解,中国大地上发现的“罍”器,就是专祭雷神的礼器,而不是任何别的礼器。这一点,中国考古学迄今知者不多。而“罍”字构形也很清楚,上面三个“田”就是雷声之形,下面的“缶”为陶制盛器,整字构形就是“用缶祭雷神”。

由于鼓的形意,都代表着雷神。因而,古代所有出现在正式或庄重场合的鼓,都会被装饰得神圣无比,光彩夺目。这一在鼓面上采用圣纹装饰的习俗,一直在诸多民族中流传和承继。汉民族古代的鼓面大多用太级图装饰,而羌民族传至今日的法鼓却采用了“旋臂”纹,藏民族土著教苯教寺庙中的鼓面,更为神圣,如一团旋转的莲花。

由于古人将太阳也视为旋转状,故称“螺日”。早期太阳神拥有古老的两称“螺”与“神”。后来才演为“华”“日”“太阳”等。有关用“螺日”表达太阳神的形象和传说数不胜数。最精致最典型并用金制作的“螺日”,当数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的“日月交合器”,和北方草原东胡人战国时期制造的由十五只鸟顺向排列构成螺动的太阳器。由于雷神在传说中也往往与太阳神重合,常常相互替代。因此,鼓面上的“螺纹”又包含了“螺日”,即螺旋太阳神纹。

敲鼓告天与击鼓驱鬼

古人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将鼓器装饰得这般神圣做什么?又为何要将天上最大的太阳神和雷神引入人间?原来,古人是用最尊贵的礼节邀请雷神下凡,是为了帮助人类解决一个重大问题。

原始时期的古人类,根本不知道大自然有序的运动,而把整个世界的生生息息、周而复始的运动,看作是一个或一群神明在背后操纵。因而古人笃信神明,并且一丝不苟地按照自己设计的神人宇宙观生活,虔诚地遵守着神的规定。

古人认为,天上的神系中也分为两派,一派是帮助人类的神,一类是专门为难人类的鬼,这个神和鬼都是一个称谓“傩”,也即传至后来的“傩(罗)神”与“傩(罗)鬼”。神鬼分野观念产生的同时,人类的祭仪也就分作了两类:一是祈神、一是驱鬼。

自然界会随时出现恶劣的气候环境,人类也会出现生老病死,同时也会出现人力不及的困境和危难。每遇此时此情,古人就认为这是鬼在捣乱。同时认为,鬼也是天上的神灵,只不过是人类不喜欢的“坏神”,人类用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能与之对抗。只有依靠天神的力量,才能降服鬼怪。因而,每每举行驱鬼仪式时,必须祈请天神下凡,助人驱鬼。谁也没有见过天神,更没见过人们在需要时天神确定下凡相助。于是,古人就按照自己对天神的理解,模仿天神的神器驱鬼。天神之中,谁的神力最大呢?首推太阳神,但太阳神是权高位重的至尊之神,谁也请不动,那么,只好祈请天上的亚神。古人们认为,鬼具有阴性,它总是躲在岩洞、地下一些难以看见的地方,而且无处不在。那么,要想彻底的将这些鬼怪驱赶走,就需要一种能够涉及每个细小空间的神力,而这种神力只有声音才能做到,其他手段都不行。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最具威惧力的声音就是雷声,特别是盛夏之时当顶而炸的巨大雷鸣,可谓山摇地动,人类自己每每遇到这样的雷天,都会集体跪在地上向天请罪,以免遭天罚。那么,阴鬼当然也会惧怕这样的声音。于是,模拟雷声用于驱鬼的“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可以肯定的说,目前流行于全世界各民族的鼓,其早期产生的背景,就是为了用声音驱鬼除魔。用鼓驱鬼的习俗至近现代还清晰地出现在世界各个民族中。中国的藏、羌、汉及西南少数民族,北方草原诸族,都有深刻的鼓文化。而用于驱鬼的鼓均被装饰成雷神之形,且被巫师、端公、萨满等掌握,往往出现在驱鬼的活动中,就是力证。

同样的情况,近现代也流行于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及大洋洲,由此也可见人类早期拥有共祖文化。

由于古传的神、鬼均名“傩”,因而早期的祭祀活动均称“傩祭”或“傩仪”。“傩祭”中就有祈神与驱鬼两类活动。每行“傩祭”,声势浩大,人众数百,执器同舞,又别称舞祭。这么多人众要动作一致,就需要指挥。单凭一名巫师用杖难以协调,只有靠音乐节奏才行。正象今天的群舞也是靠音乐节奏来指挥一样。“鼓”在这时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其干脆响亮的击打节奏,正好指挥众人乐舞。《说文解字》云:“傩,行有节也。”说傩仪中有个深刻内涵,就是以有“节奏”的形势舞祭,目的在于应合天地有“节”。早期的“傩仪”后来由于加入了自娱自乐的成分,演为“傩戏”,至近现代还在诸多民族中演出传承。但仍保留了不少早期“傩仪”的内容和程式。同时也保留了“法鼓”之器和圣意。

古代举行傩仪的地方,被视为沟通天地的中心,因而也往往有圣名“傩(罗、洛、雒)”。特别是后来建立了王国,有了都城之后,傩仪就在都城举行,以此为沟通天地的宇宙中心,都城也被命名“傩(洛、雒)”。夏王朝的都城就被命名“洛”,周王朝的都城也命名“洛”。由于傩祭本质上就是祭祀“螺旋太阳神”,因而周王朝洛都所在地后来又易名“洛阳”。由于古蜀族就来自中原一支的迁入,因而牢固地传承着“傩祭”祖俗,并将盖建的三星堆都城也圣名“雒城”。考古学也发现了广汉地区传至汉代的“雒城”。可见古蜀有着非常深刻的“傩”俗,同时也会有深刻的“鼓”文化。

由于长期行傩,导致了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乐(傩)”名。傩祭仪式开坛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天上的傩(螺)神请下地,也亦“安乐”,就是先将螺日神安顿好,以便进行后面的仪式。因而中国境地有太多的地名叫“安乐”。“安岳”一名也实为“安乐”。由于“乐”字方音中有两读,一读“落”,一读“约”,导致了误记。至于乐河、乐山、乐坝、大乐、平乐等以“傩”文化为据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

人类在使用鼓的过程中,发现了声音的妙用:声音可以传到很远和很高的天空。神明都在天上,人类总是想近距离地与天神沟通,但落后的生产力限制了他们登高近天的理想。于是,古人便利用声音来表达传导自己的心声,当喜庆丰收或酬谢神灵的时候,人们也要敲锣打鼓,将人类感谢天神恩赐的喜情,通过锣鼓之声送到天空,告诉神明;当遇到灾难无助的困境时,又利用“雷鼓”驱鬼。神圣而奇妙的鼓,由于能够充当这两种作用的中介,因而一直在人类流行。

猜你喜欢

鼓面太阳神雷神
鼓声越千年
Thor’s well雷神之井
彩泥变变变
——鼓
“雷神”雄起
六问太阳神珍珠店模式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太阳神 持守初心三十年
太阳神 坚守与创新
太阳神 闹哪样
雷神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