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改”新局
2013-05-13
4月1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履新整整一个月。
继续深化改革已经全面铺开,“甩开膀子干”已经取得共识,财政体制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历史窗口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伊始,就多次提到财税改革。“重财改”是撬动全面改革的一步重要棋局。折射出其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坚定信心,建立“小政府、大市场”发展模式的坚定信念。
对于财政部门和政府理财人来说,面临着这样一个“局”——必须面对,无法躲避。
这是一个“新”局。全面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政府理财有了新舵手,财政改革面临着新局面和新难题。
首当其冲,是财政增速必定放缓。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未来财政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坦言,财政支出增长非常快,而财政收入今后估计就是一位数的增长。
这就对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挑战和考验。收入方面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方面压力不断增大,迫于压力,地方政府极有可能重走土地财政的老路,这无疑是一种极大倒退,最终会冲击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百姓民生。
各级政府有没有做好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有没有做好政府理财模式进化的行动实践?
其次,财政透明度亟待加强。如何将政府资金花好,花得让老百姓信服?当前,争议最大的是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转移支付制度本身没有问题,而是转移支付不透明和碎片化,由此带来的腐败在所难免。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是转移支付改革的一个大方向。但同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监督要跟上。尤其是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的透明度迫在眉睫。不仅要公布资金的数额、规章、用途,还要公布所需条件以及使用程序,从资金划拨到使用,从头到尾,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公开透明。
更大的考验在专项转移支付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利益,如何虎口拔牙?
第三,财政部门如何能够得到民众的更多理解。这种理解,不是面对改革难题的推脱,不是因为自身工作不足的心虚,而是步入改革“深水区”的诸多无奈。
当今社会,财政处于结构调整和福利最大化承接点的位置,财政体制改革处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向文明社会过渡承接点的位置。可以说,财政站在了各种矛盾综合爆发的风口浪尖,加上公民意识的觉醒,财政部门面临的质疑将会越来越尖锐。
值得肯定的是,财政官员已经放低姿态,开始在各省奔波,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面对面地解释预算。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只有更扎实地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加强财政透明度,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
与此同时,财政部门也有很多无奈,社会综合矛盾的解决,不仅仅是依靠财税改革就能一劳永逸,更需要综合配套改革。比如财政改革步入“深水区”后,还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跟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