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均质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注采井网调整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克下组油藏为例

2013-05-13张旺青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可采储量井网含油

张旺青 (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 克拉玛依834000)

殷红,唐彬 (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新疆 克拉玛依834000)

张景 (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车排子采油作业区,新疆 克拉玛依834000)

1 油藏地质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中三叠统克下组 (T2k1)为近东西向的南黑油山断裂、检40断裂与近南北向的检39断裂、克乌断裂夹持形成北西向南东倾的单斜,经历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的过渡相演化过程。其中以河道沉积微相为主要骨架砂体,总体表现为向湖盆强烈推进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发育河道、席状砂等微相。平面上油砂体自北向南、向东、向西逐渐变薄;纵向上各油砂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砂层厚度平均28.6m,油层厚度平均7.5m。储层岩性主要为砾岩、砂砾岩,岩石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变质岩和云母。沉积物颗粒为圆状和次圆状,粒径一般在0.4~4mm之间,分选性好,磨圆程度较高。胶结物主要以泥质为主,钙质次之,胶结类型以接触式为主。T2k1储层孔隙度为18.7%,渗透率为129.5mD,属于中孔中渗储层。油藏无边底水,属于岩性-构造油藏。

2 存在的问题

1)井点损失严重,无法正常生产 该区油藏1957年采用小井眼开发 (套管直径小于114.3mm),随着油藏开采时间的延长,油水井井况恶化严重,150口开发井中报废井144口,占总井数的96.0%,其中注水井全部报废,油藏已无法正常生产。

2)储层非均质性强,水驱控制程度低 该区油层在纵向上表现出薄而散的特点,在平面上表现出厚度及物性变化大的特点,储层非均质性强。加之井点缺失严重,造成一些层存在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的局面,水驱控制程度接近于0。

3)油层动用程度差异大,采出程度低 该区克下组油藏水驱动用程度差异大,动用程度最高达74.45%,最低的仅27.4%。油藏目前采出程度仅有15.74%,与同类条件油藏对比,剩余油潜力大。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针对油田开发时间长,地下油水分布格局复杂,采用动态法[1]、油藏数值模拟法[2]分别从平面上、纵向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3]。

3.1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

动态法研究结果表明:单井剩余地质储量主要沿检40断裂区域、4150井~4148井~J39井区和4021井组区域分布。其中剩余地质储量大于6×104t的含油面积有2.9km2,占总含油面积的31.3%;剩余地质储量为4×104~6×104t的含油面积有2.86km2,占总含油面积的30.85% (表1)。

表1 四1区T2k1油藏动态法计算剩余油结果

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整个T2k1油藏剩余油主要沿检40断裂附近区域及4022井~4019井~4021井呈带状分布,剩余地质储量丰度主要分布范围为30×104~150×104t/km2,剩余地质储量丰度大于60×104t/km2的含油面积为1.94km2,占总含油面积的20.93% (表2)。

3.2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

动态法研究结果表明:T2k1控制地质储量为569.4×104t,剩余控制地质储量为484.55×104t,剩余可采储量为83.9×104t。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T2k1主力层、、表示克拉玛依组第6砂层组第3小层,下标表示砂层组,上标表示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25.6×104、9.2×104、13.8×104t,分别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30.5%、11.0%、16.4%,其他各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分布范围为1.7×104~5.8×104t。

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T2k1地质储量为539.83×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445.75×104t,剩余可采储量为83.09×104t。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T2k1主力层、、剩余地质储量较大,分别为161.14×104、60.87×104、48.22×104t,分别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36.15%、13.66%、10.82%,平均含油饱和度分别为52.0%、50.5%、49.5%,其他各小层剩余地质储量分布范围为8.18×104~26.33×104t。其中含油饱和度大于45%的地质储量分别为100.9×104、39.1×104、26.5×104t,各自占本小层地质储量的53.21%、53.02%、44.03% (表2)。

综合2种方法计算结果,四1区T2k1剩余地质储量为554.6×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470.0×104t,剩余可采储量为87.5×104t。

表2 四1区T2k1油藏模拟期末单层剩余油结果表

4 注采井网调整部署及实施效果

4.1 注采井网调整原则

针对该区T2k1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考虑全面重建注采井网,充分发挥调整井的生产能力,达到最大可能地挖潜动用,提高经济效益,确定调整原则如下[4]:①部署调整井网时,选择在剩余地质储量及剩余油丰度高处部署调整井网,其中断裂按封闭断裂考虑;②调整井网尽量按250m井距反七点法井网进行部署,边角部位对应油井不得低于4口,考虑边、低部位注水,高部位采油;③新部署生产井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原则上生产井钻遇目的层有效厚度不小于2m;④充分考虑原有注采井网,新调整井尽量布在原采油井中间,尽量避免新布油井在原油水井之间的注入水主流线上。

4.2 调整井网部署

根据上述调整原则,在该区共部署开发井158口,其中采油井112口,注水井46口,新建产能8.4×104t,水驱控制程度由0上升到86%,完善了注采井网,提高了水驱控制程度,使该区报废油藏重新恢复生产 (见图1)。

4.3 实施效果分析

1)T2k1新井投产超过方案设计产能,开发效果好。该区克下组油藏2011年共实施新井23口,其中采油井17口,注水井6口,截至2011年12月13日,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7.1t,日产油5.0t,2012年6月平均单井日产液7.3t,日产油4.4t,累计产油3686.8d,平均单井产油4.1t/d,超过设计产能1.6t/d,生产效果好。

2)初期生产效果好,但生产一段时间后无能量补充,产量递减快。投产井初期产量较高,可以自喷生产,平均单井产油量5.0t/d,生产效果好。但由于压力保持程度仅为63.6%,地层能量亏空严重,递减快;同时从现场取样情况来看,由于该区T2k1油藏停注较早,储层脱气严重,在后续二次开发过程中亟需注水补充地层能量。

3)压裂改造能明显改善开发效果。投产新井初期生产效果好,平均日产油5.0t,生产一段时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递减甚至不出 (一直递减到最后没有液量,也没有油量),经过压裂改造措施后,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压裂前的0.6t上升到7.1t,单井日产油量明显提高。

图1 四1区T2k1油藏注采井网调整部署图

5 结 论

1)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研究剩余油结果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沿断裂分布,纵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

2)油藏开发中后期,同步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同时与地层改造措施相结合,平均单井产油量超过设计产能1.6t/d,改善开发效果明显。

3)该区油藏因开发时间长,地下油水格局复杂,将定量研究剩余油的结果与实施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动态法研究结果更符合实际,能有效地指导油田注采井网调整,提高开发效果。

[1]黄炳光,刘蜀知 .实用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方法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何鲁平,陈素珍,俞启泰 .注水断块油田水平井开采剩余油数值模拟 [J].新疆石油地质,1996,16(1):50~55.

[3]王勇,钟建华,鱼宏珍,等 .文203断块沙三中剩余油分布研究 [J].特种油气藏,2007,14(4):52~54.

[4]温静 .“双高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 [J].特种油气藏,2004,11(4):50~53.

猜你喜欢

可采储量井网含油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BAF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研究进展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酸调质—氧化降解法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
铁路含油污泥焚烧的特性
NY3菌固定化及生物膜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已发现气田可采储量增长研究
G9区块井网优化设计
中国新版《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