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影片《隔绝》
2013-05-10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继军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柏 玮 兰继军
一、影片介绍
《隔绝》讲述了纽约市在遭受一场灾难性的爆炸后,幸存的八个互不相识的人,在躲进一座公寓大楼地下室后,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影片以女主人公伊娃为主线,通过她的前后变化描述了灾难后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刚开始时,地下室里储备了一些食物和水,大家互相帮助,平均分配食物,并通过无线电发送求救信号,耐心地等待救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地下室的门开了,大家本以为是援救人员,欣喜若狂,但结果却是不明原因的一次袭击,掳走了艾米丽的女儿,最后他们被彻底地封闭在地下室中。面临食物的短缺、压抑的空间、内心的绝望与无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濒临崩溃,逐渐失去理智,相互之间也开始猜忌、斗争、甚至残杀。人性变得扭曲,道德开始沦丧,各种病态心理和异常行为逐渐表现出来。最终,只有伊娃逃出了密闭的地下室。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构成的,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需要是一种内心状态,是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并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马斯洛将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是可以变化的,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1]
五种需要也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有所下降而已。
(一)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也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如食物、水、空气、性欲等。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就无法生存。
(二)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人类要求自身安全、回避威胁、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它是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如生活稳定、工作安全、身体健康、未来有保障等。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安全感对于个体来说十分重要,没有安全感的人会焦虑、敏感、多疑、人际关系不良,更有甚者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三)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归属与爱的需求就会突显出来。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这一需要层次与前面两个截然不同。个体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关心、支持、赞同,并在交往中表达情感、进行信息沟通。长时间与他人隔离会产生恐惧与忧虑。归属与爱的需要细微、难以察觉,并且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
(四)尊重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赏。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同时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将个人的能力、理想、抱负发挥到最大程度,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样个体会感到无比的快乐。自我实现是个体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图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构图
三、影片中所体现的需要层次理论
影片中的八个人原本互不相识,是灾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刚开始时,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抱着极大的希望等待救援。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等来的却是更加残酷的现实:地下室所有的出口都被堵死,食物和水严重短缺,人们内心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人们的心理需求开始了蜕变。
(一)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影片中的体现
战争前,人们生活在热闹的城市,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灾难降临,人们被迫逃到了地下室。此时,社会的大门已经关闭。他们知道要想得到救援,大家就必须团结、相互帮助。所以,刚开始人们都是善良的、友好的。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大家听从于食物的拥有者米奇。分配食物让他感到自己被他人需要,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体现,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突然有一天,当不明身份的人打开地下室门,袭击了人们,并带走了艾米丽的女儿,人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没人愿意出去看看情况的时候。乔什勇敢的站出来,试图去救小女孩,人们对他产生了敬佩,乔什自己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和认可。这时,自我实现需要同样得到了满足。
(二)尊重的需要在影片中的体现
乔什带回了坏消息,地下室的门也被彻底封死了,人们已经没有了出路。此时,面对食物的不足,米奇将有限的食物和水藏起来,想利用食物控制别人,获得尊重。当达尔文发现米奇隐藏食物时,米奇以杀死达尔文为代价,为的就是继续能控制食物,以满足尊重的需要。随之人们也发现了米奇的秘密,为了掌握密室里的食物,获得尊重,他们将米奇绑起来,逼问开门密码,并为此砍掉了他的手指。波比和乔什开始控制食物。他们依旧延续了米奇的做法,因为他们也需要通过控制食物来满足尊重的需要。只有伊娃和艾德没有因为食物而出卖自己,这也让波比和乔什尊重的需要没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还有,伊娃拒绝乔什提出的不合理的性要求,同样是在满足尊重的需要,她不想承认自己无能到要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食物。
(三)归属与爱的需要在影片中的体现
作为社会人,个体的发展就会离不开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影片中地下室人们的生活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小社会的交际中,得到友谊、爱护,体会到温暖、安全。特别是处于紧张、焦虑、无助状态下的人们更需要他人的安慰、关心。女儿的离开让艾米丽失去了归属感,她就找到波比,来满足自己的归属与爱的需求。伊娃刚开始想从男朋友萨姆那里得到归属与爱,但是后来伊娃发现,她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她找到了艾德,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其实,乔什也有归属与爱的需求,他关心弟弟艾德,不让弟弟为食物而担心,因为他想从艾德那得到情亲与爱。后来他发现自己在艾德那里得不到满足。于是,乔什通过残暴、混乱的性交等极端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要。
(四)安全的需要在影片中的体现
人们需要军队保卫国家,需要警察保护人民,需要一道道门窗保护自己。
同样,在地下室里的八个人在没有军队、警察、门窗的保护下,他们感到极度的不安,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为了消除这种不安,他们之间开始猜忌、斗争、残杀,以消除可能对他们生命造成危险的任何人。波比和乔什对安全的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住在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里,轻易不会出来,并且枪不离手。萨姆也有安全的需要,他对一点响动都特别的警觉,做事小心翼翼,对波比和乔什的顺从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获得安全。伊娃一直都很善良,当艾米丽死后,面对所有的男人,她感到自己的安全无法保障,她开始寻求依靠,她想到了米奇,想得到米奇的帮助。当米奇告诉了她枪在哪,哪里是唯一的逃生出口时,她为了得到枪来保护自己,为了活下来,伊娃放弃了尊重的需要,答应了乔什的性要求,虽然她心里是极不情愿的。
(五)生理需要在影片中的体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食物、水、空气等生理方面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其中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同样,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艾米丽受到波比的折磨还是不愿离开,就是因为波比控制着食物,他强大。老实胆小的萨姆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宁可被侮辱、玩弄。不会轻易低头认输的伊娃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最终也向波比低了头。此时,灾难初期相互之间的友好已不复存在,为了食物,人们不再顾忌道德、法律、尊严,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当乔什死后,伊娃意识到:有两套防护服可以帮助他们逃出地下室,但他们有三个人。为了生存她抛弃了帮助自己的萨姆和米奇,关闭了通向逃生出口——卫生间的门,独自一人,穿上防护服,还不忘带上食物,逃离了地下室。至此,伊娃也蜕变成了动物。
可见,在他们被隔绝的这段时期,同时存在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每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不相同。他们渴望得到食物和水,维持生命;渴望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渴望被别人尊重;渴望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他们为了这些需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最终伊娃逃出了密室,但面对的却是被毁灭的世界。
影片讲述了一段时期特定环境中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解读人心理的变化,诠释了“战争让人变成了动物”这一主题。尤其是当伊娃面对空旷,寂静、被毁灭的世界时,人们不禁为她担心,她的未来是什么。这也是本部影片要达到的目的。影片最后点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在灾难初期人们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高级需要被低级需要所替代(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有时候不同的心理需求也可叠加出现),人与动物之间已经没有了区别。影片的结尾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许伊娃的将来会通过各层需求的满足去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也许她还会成为一个反战者。
一部好的影片需要细细品味。无论是观众要读懂一部影片,还是编者要成就一部影片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的解读。因为它不仅能让人看懂影片,更能让人学会用心理学来了解世界,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