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尘封二十多年的“荧光屏714”梦幻曲
2013-05-09杨排风
杨排风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里,处在青少年的我们学习功课远没现在紧张,课余时间非常充裕,“无线电爱好”是一种社会风气,文革期间又有几年停课停产闲暇时间,无线电活动愈发如火如荼,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和所有的无线电爱好者一样从玩矿石收音机入门、然后是60年代中期自装半导体收音机、70年代中期自装高保真音响、70年代后期自制黑白电视机,一路玩过来。那个时代由于物质匮乏,致使人们的动手能力得以增强,所有自装的电器都是零件级的寻找购买、焊接、安装,大多数电感都是自行绕制,至于“套件”、“组装”这些概念都是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电子工业形成一定规模时才出现的。
80年代初,在无线电爱好者圆了拥有自己的电视机的梦之后,新的梦想又开始了,《电子报》率先发起卫星接收热潮,那时咱们上空所知道的只有前苏联位于东经99°的《荧光屏》714MHZ卫星,无线电爱好者的兴趣即纷纷转向卫星接收,我自然也被其吸引。原本热门的《电子报》更是洛阳纸贵,罗宇屏、范东平、杨庆增……几位老师的有关制作卫星接收机的文章自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714MHZ的下行频率现在看见很低,但是那个年代我国的电子元器件制造水平低,能符合其工作频率的半导体器件很难买到,大多通过邮购方式或者出差外地时去寻找购买,超高频三极管历时一年多才买到,是低噪双极性三极管。那时高频MOS器件还没普及到民用。F头座是从上海一家仪器仪表厂邮购的,是用于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子,比现在的F头座小了许多。那时民用市场还见不到馈线卖,这种75Ω-3型馈线是在湖南的一家军工企业邮购到的。开关电源远没有普及,还是采用串联负反馈型稳压电源,专用集成电路更是谈不上,整个接收机是全分立元件组成。从刀刻印刷电路版到缠绕电源变压器、做屏蔽盒、机壳,整日乐此不彼,外壳是朋友拿到汽车修理厂上的漆,那个年代的汽车以解放牌卡车、吉普车为主,常用色是军绿色,所以外壳就喷的是这种颜色。
这台接收机制作过程历时两年未完工,主要原因是元器件的购买难度太大了,一则购买零件的周期很长,二则有些零件很贵,仅一个用于调谐的高精度螺旋电位器就是天价,而当时我的月工资才43元,所以总想盼望着能找到价格便宜一些的机会,所以影响了进程。直至后来噩梦袭来,由于单位分配住房我被分配到点式楼(类似现在的塔楼)的东北角,居室窗户朝着东方、阳台向着北方,失去了收星的条件,从此就与714卫星无缘了,工程夭折,一个美好的追星梦就此破灭,只能无奈地被尘封,而且尘封了二十多年。回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物质虽然贫乏,但那如火的发烧青春、一个个实现的梦想和一个个未被实现的梦想都成为了众多无线电爱好者心中永远铭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