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不要忘记他们

2013-05-09吕国兴

现代阅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遗留问题插队北大荒

吕国兴 等

他们曾是豪情干云、开垦边疆的知识青年,如今已逐渐走向人生的夕阳,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和遗留问题,没有工作、住房和社保……我们亏欠了他们很多,请不要再让他们余下的人生,空留更多遗憾。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曾经在北大荒插队,如今一家人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房子里的北京老“知青”李宝岭和当年的“荒友”叙旧时,还记得务农时的口诀,往事历历在目。但是,他的眼睛已落下终身残疾,当年插队打石头时不慎把一只眼睛弄伤;1975年回北京后生活困难,爱人还有心脏病。

像李宝岭这样的困难返城老“知青”还有许多,很多人因各种原因,无工作和住房,被疾病缠身,甚至被亲友淡忘。在春节前夕,记者随“北京知青爱心家园”走访困难的“老知青”,记录他们的故事,也记录那些一直在帮助“困难知青”的好心人。

每一个故事都令人心酸

当接过“北京知青爱心家园”送来的慰问品和慰问金时,李宝岭抓住爱心人士的手说:“非常感谢你们这些‘知青二代,没有忘记我们。”

李宝岭的困境在返城“知青”群体中并非孤例。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7团的姚鼎已62岁,2011年因车祸成为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1年多,一直由他的爱人照顾,家中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姚鼎的医药费至今已经花去30万元,肇事者无力偿付所有医药费,于是家里四处筹钱治病,如今他们已经负债累累。

“老知青”苏秀英与她的爱人皆患有癌症,治疗数年之后,丈夫走了,原本小康之家被病痛折腾得倾家荡产。为了治病,积蓄花光了,车子卖了,房子也卖了。人走了,财散尽,一场病魔,一家人自此阴阳两隔。

走进于金旺家,则更令人震惊,沿着狭窄潮湿而又斑驳破旧的楼梯来到地下室,于金旺拄着拐杖为记者一行人打开了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更加狭窄的过道,门的左边是不到4平方米的厨房,过道终点两边各有一扇小门,分别住着两户人家,总共算起来,他的家只有六七平方米大。与记者同行的6个人,在这个狭小阴暗的屋子里竟然都站不下。

爱人与重病缠身的他离婚了,如今于金旺身患脑血栓、脑梗、前列腺以及严重糖尿病。导致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连为爱心人士开门,他都需要拄着拐杖蹒跚而行。

像他们一样的“困难知青”还有很多,他们曾是豪情干云、开垦边疆的知识青年,但如今已逐渐走向人生的夕阳。与其他弱势群体不同的是,一小部分“知青”因特殊原因和遗留问题,没有稳定的工作,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

我们曾睡在一个炕上

对于曾经睡在一个炕上的手足兄弟,对于曾在一个食堂吃饭,一个“地号”上挥汗锄地、挥镰收割的“困难知青”,许多返城“知青”一直在尽力帮助他们,尽管许多助人者的经济条件也并不宽裕。

“他们当年都是和我们一起,被一个火车皮拉到边疆的街坊、发小、同学……我们不能丢下他们不管。”一直联络“困难知青”,组织“知青”联谊活动的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知青”巩徳有说。他一直在为“知青”的事情奔走忙活,但他本人却已经身患癌症。

据“北京知青爱心家园”执行会长田永清介绍,目前“困难知青”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插队期间因工伤或扑救山火等原因致伤致残;另一类是返城后遇到灾、病和家庭变故等原因致贫致困。

返城30多年了,不少“知青”仍然惦念着当年的友情,无私帮助着他人。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7团的“知青”李秀人,每年为提供返城“知青”活动场地的租金就要负担20多万,还一直组织着由“老知青”构成的北大荒艺术团。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学先,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老军垦的后代,她长期致力于维护留守“知青”们的权益。吴学先告诉记者,这些“知青”,许多人都是当年自己上学时代的启蒙老师。功成名就的她一直惦记着留在北大荒的“知青”,她不仅为“困难知青”捐资,其提出的《用15亩免租金土地作为农场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的建议也被有关部门采纳,增加了全垦区职工们的收入。原政策规定所有包租的土地都是每年每亩上缴300元左右的租金;遇到灾害天气,每亩地300元租金都收不回来。建议被采纳后,15亩免租地每年可给每位租种地的农场职工减少4500元的开支,换言之就是增加4500元的收入。如今,吴学先正在为垦区“困难老知青”的住房问题奔走,因为许多“困难老知青”,还住在40年前的破旧房里,需要更多人关注和为之呼吁。

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团的段胜武夫妇,为35团在北大荒被山火烧伤的“知青”安排旅游;47团的李军多年来一直照顾着一对患肾衰竭的“知青”夫妇;67团的汤黎明照顾一位因车祸成植物人的“知青”……

生活并不富裕的“知青”也在帮助其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修配厂的上海“知青”陈锦元和杨荣华,工资不高,却用25万元积蓄在乡村建学,资助2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期待更多人关注

但是,仅靠“知青”之间的互帮互助,依然力不从心。为了让“困难知青”能够安享晚年,“知青”的后代,北京丰德商田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卞立斌组织了“北京知青爱心家园”,旨在帮助困难的“老知青”。在2013年春节前夕,他们不仅为困难的“知青”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还于1月30日组织了春节慰问晚会,而登台表演的也都是当年的“知青”,曾经在北大荒插队的相声演员赵炎也前去助兴捧场。而卞立斌在北京市昌平区建设的“北京知青爱心家园”园区,于5月落成,可以接纳更多“困难知青”在这里安度晚年。

卞立斌本人出生在北大荒的农场,父亲是1964年去北大荒的北京“知青”,1989年他按照政策只身回到了北京,却遇到很多挫折,经过这么多年打拼如今有了自己的企业,他想让更多的父辈“知青”,能够感受到温暖。

“北京知青爱心家园”执行会长田永清告诉记者,据他们实地调查发现,由于一些遗留问题和客观原因,不少“知青”的户籍、社保和医保存在问题,使得他们的就医和养老面临困难。一方面需要更多人关注到年老“知青”的就医和养老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对于户籍、社保和医保仍然存在遗留问题的“知青”尽快做相应的帮扶,解决他们的困境。

曾在黑龙江插队的“老知青”告诉记者,如今当年一起插队的人,大多已经60多岁,退休在家,即便是最小的也是69届毕业生,2014年也要相继退休,步入晚年了。曾经为边疆建设奉献过青春的他们,每次聚会,还会挂上当年的团旗,尽管许多人返城后历经坎坷,但大家都一直在心底里挂念着自己青春播撒过的黑土地。

“我们都已经老了,希望这个社会不要忘记我们。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也希望你们还记得我们,记得我们所付出过的。”老“知青”们如是说。

感言:愿他们安度晚年

在冰天雪地里,他们用双手开垦出来的土地,至今仍然是国家重要的大粮仓,垦荒边疆的“知青”们,曾经用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鲜血,让这片土地更加绚烂。

我们应当正视,由于各种遗留问题,并不是每位“知青”都完整地走完了回家的路,很多人的人生就此转折,再也回不到曾经的轨迹,还有不少“知青”的子女,因为父辈的不幸而饱尝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因为种种原因,仍有“知青”缺少社保和医保,面临住房困难。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退休,年老体衰,家庭困难。当然,帮扶“困难知青”,仅靠爱心人士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也期待有关部门能尽快加大对这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尽快解决那些存在户籍等遗留问题的“知青”的相应问题。

当下,曾经的知识青年已经不再年轻,他们每一年,每一天都在老去,我们亏欠了他们很多,请不要再让他们余下的人生,更多遗憾。

猜你喜欢

遗留问题插队北大荒
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探索
卖 萌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插队党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女生插队
公公正正解决闽浙赣省委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深远
供电企业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信访遗留问题分析
“插队”之所以成为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