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有时是种态度
2013-05-09梁阁亭
梁阁亭/ 文
1921年,30岁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抛来的“橄榄枝”。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国内第一,规模庞大,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意换一个环境的胡适想通过实地考察决定是否“跳槽”。
7月,胡适来到上海,一身奇装异服,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显得中不中、洋不洋。第一次和胡适见面的商务印书馆旗下杂志《小说月报》编辑茅盾回忆:“真的很奇怪,堂堂大教授竟然穿得这样不搭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打扮。也许,这倒像了胡适的为人。”是呀,绸长衫应该配布鞋,西裤应该搭西装,黄皮鞋和衣服、裤子都不协调,留学多年的胡博士为什么要这么穿呢?过了一阵子,茅盾才想明白了:胡适要通过自己的服装向世人宣告自己的人生态度,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文化人,既浸淫传统文化精华,又极具西方开放眼光。
“服装,有时是一种态度”,这句话是胡适后来的文友张爱玲说的。作家潘柳黛在《记张爱玲》中写道:张爱玲喜欢奇装异服,旗袍外边罩件短袄,就是她发明的奇装异服之一。她亲自为自己设计衣服,在香港读书时,就把所得的奖学金,自选衣料设计服装,连弟弟张子静问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样子,她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曾经有一次,张爱玲从香港带回一段广东土布,刺目的玫瑰红上印着粉红花朵,嫩绿的叶子,印在深蓝或碧绿底上,是乡下婴儿穿的,她在上海做成了衣服,自我感觉非常之好,仿佛穿着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飘飘欲仙,而完全不管别人的观感。在《对照记》中,张爱玲少有地在末尾稍微露骨地自得了一句:“很有画意,别处没看见过类似的图案。”这种“乡下只有婴儿才穿”的广东土布现如今除了被美化为“莨绸”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推广外,还被时尚界安上了好听的名字——“香云纱”,成为高档面料以及有钱有闲有品位人士的标志。
为出版《传奇》,张爱玲到印刷所去校对稿样,整个印刷所工人会停下工作,惊奇地看她的服装。这百分之百的“回头率”让张爱玲感到十分满意,她很自得地对身边的女工说:“要想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女工吓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寿衣了吗?”张爱玲回答:“那有什么关系,别致就行!”
1995年秋天,75岁的张爱玲孤独地死在洛杉矶的公寓,几天后才被发现。据说,她死前最后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领的赫红色旗袍,像极了她曾经绚烂一时而后却平和闲淡的一生。
张爱玲喜欢独居、不爱说话,尤其和生人。在《童言无忌》一文关于“穿”的部分,张爱玲精辟地总结道:“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