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骨”成诗——关于线的诗意表现

2013-05-08印琦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2013年3期
关键词:线条诗意物体

印琦

古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很幸运遇到了这样的老师,他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还为我们营造自由的创作的氛围,发现并保护我们的个性和特长,给予我们启发和引导。一年级时我们画大石膏,他就带我们去观看素描展,并做了讨论。素描虽然是以单色“线”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然而它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它亦可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情感、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那次观展和讨论使我对绘画的认识有了很大的突破,于是我注意到了“线”,并对“线”展开了探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写、记录还是交流都离不开“线”的使用。在广阔视域中,“线”是无处不在的,如一条裂缝,一根发丝。当我们回到视觉本身去审视“线”的时候,发现它与人类最本质的观看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康定斯基在《论点“线”面》中很详尽科学的解释了“线”——“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是运动的产物。”康定斯基认为“线”是绘画的第二元素。西方沃尔夫林利用“线”的处理方式把西方艺术用“线描”和“涂绘”进行分析理解,在原始的洞穴绘画中,考古所发现的石器、陶器、玉器这些人类早期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可以辨认出形象的马、牛、鹿或者抽象几何图案,都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或凿刻或涂画,最后以“线”成面。我们观看绘画发展的历史,刨除画的意味,仅关注画的元素与构成形式,就会发现“线”控制着画面。从传统绘画中“线”主要表现形体与结构空间,到现代绘画中更注重“线”本身的意味形式。所有线条的颤动促成了单个物体交织成色块的过程,它可以是刻画的“线”、组织的“线”、结构的“线”、方向的“线”、表现轮廓的“线”、透视的“线”、分析的“线”、纠缠杂乱的“线”、重叠的“线”、平行的“线”,同时“线”作为思想情绪的承担者又拥有自己的生命力、表现力与人格。于此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把“线”看成为绘画的本质元素——作为“画面的骨架”主导支撑整个画面。

当我们把这个“骨架”拆开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去分析会发现:最初它以客观存在于画面之中,是物体内部或物体与物体连接分割所形成的,作为客观的“线”可以表现物体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例如原始洞穴壁画中动物的“轮廓线”,古玉器、陶器上的几何纹样的“结构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的演变,“线”有了自己的生命、表现方式和人格。例如莫兰迪作品面里正形与负形的“分割线”,贾克梅蒂画面中不断怀疑意识存在的“解构线”,和他雕塑中被外部空间挤压的“线性”形体等等,都印证了“线”仿佛指纹一样,每个艺术家画出的“线”都是不同的。路德维希·里希特曾同三个朋友外出写生,同样的风景却最终出现了四幅截然不同的作品,“线”超越自然形态的属性而进入艺术家个人情感表现的艺术形态时,当他的感染力能唤醒人的审美情绪时,“线”有了它的精神生命。

何以成“诗”,“诗”意旨诗意,诗意是一种发现,一种意境,亦是“线”所表现的。“线”能描绘出客观的物象,亦能呈现出内心世界的感受,“线”的表现发自人的性情,正如艺术的表现性直接来源于心灵深处的情感。当一张作品自然的完成时,由笔触、情绪和媒介所控制的线条成为创作人的替身。同样的外界刺激每个人的回应都是不同的,其笔下的线条也呈现出不同的性格。除去“线”的个人因素,“线”自身不同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出现不同的情绪倾向,例如“曲线”给人以柔和温暖的感觉,“水平线”给人以平静沉稳的感觉,尖锐的“转折线”给人以强烈刺痛的感觉。抽象画家充分利用“线”本身组织形式的天然情绪来表现自身的艺术心境。梵高的作品就充分运用了线条的律动,例如作品《星空》的画面中短促坚硬的“直线”组成波浪式悠扬的“曲线”覆盖整个画面,使画面充满了神秘的动感。

拆“骨”成诗,“线”在艺术作品中既是展现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又是探索内心感受的重要途径,当我们认识到这点时就可以从“线”入手探索古往今来的绘画作品,进而梳理画面的形式、图示及其符号,研究如何有效的通过画面触动观者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线条诗意物体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烧脑的线条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