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来风
2013-05-08
八面来风
变“关猫的牛栏”为制度的铁笼
李永忠
13年前,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贪污受贿被严惩。这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严惩的省部级高官,死前曾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
30多年的反腐败实践表明,要变关猫的牛栏为制度的铁笼,变依靠个人自觉的软约束为依靠刚性制度的硬制衡,才能切实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曾在一次谈话中坦诚地说:苏联共产党垮台的真实原因是它的“三垄断”,以为自己想说的都是对的,以为自己的权力是神圣至上的,以为自己有可以畅通无阻的一切特权。此言当引起我们深思。
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一是不能脱离和超越其产生的前提和条件;二是必须体现多数人的整体意志和利益;三是具有可操作性。好的制度一旦制定出来,包括制定者都无法随心所欲去违反。因为好的制度,必然以强制性为后盾,必然以科学分权的“专门机构”有效权力制衡为保障。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说过,我们的“总病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
解决这个“总病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衡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权力来自哪里,掌权者自然就向哪里负责。这既是职业道德,更是生存法则。
(摘自《人民日报》)
“热回应冷处理”为何成套路
张枫逸
近年来,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有关部门往往喜欢先用积极回应敷衍民意,然后以调查取证需要时间等为由,和舆论监督玩起拖延战术,寄希望于大事拖小、小事拖了。结果似乎也正如一些人所希望的,速生鸡救了白酒塑化剂,临汾矿难救了速生鸡,但问题是,冷处理就能让事件软着陆吗?只要政策弊端和制度漏洞存在,我们早晚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付出更沉痛的代价。
“热回应冷处理”成套路,关键是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以事故瞒报为例,尽管瞒报、谎报早在2006年就写入《刑法修正案(六)》,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有关“突发事件瞒报将被问责”的规定,但并未真正走下纸面,依旧是“瞒报常有,问罪不常有”。于是,临汾矿难瞒报、苯胺泄露迟报的不了了之,也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潜规则”。
要想走出“热回应冷处理”的怪圈,必须强化问责追究,通过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门自说自话自查自纠,从而确保责任追究到位,制度堵漏到位。
(摘自《中国青年报》)
犹太人不愿考公务员
崔向升
当经济不景气时,很多人都会为了追求稳定的生活和福利而去考公务员,但犹太人死都不会去考公务员,这是为什么?
对犹太人来说,考公务员依然无法达到真正的财务自由,这是另一种当螺丝钉的选择,只不过这台机器从私人公司换成国家。犹太人受宗教影响非常深远,犹太教向来鼓励人应全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拒绝抹杀个性,他们主张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东西,甚至认为个人的力量可影响世界。犹太人不会选择当一颗安逸被动的螺丝钉,景象越糟,他们越要在危机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精明的犹太人认为,公务员的存在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无法创造出真正的价值。他们也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通过公务考试上,因为这对犹太人来说反而是生产力低下的行为。
公务员的职涯向上发展性和向外发展性差,环境安逸会让人缺乏危机意识,也无法培养能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体制之下,就算是稳定收入的公务员,同样逃不过高通胀把资产吃掉的命运。从长远来看,全球的景象有一个循环周期,现在的景象确实很低迷,但将来反弹回来,中间仍有利润,即使现在的企业普遍表现不佳,却有在不景气中依然火红的产业。
(摘自《青年参考》)
自助餐里有哲学
陶杰
自助餐日渐普及,城中大小酒店渐渐发展到下午茶、夜宵,全部自助化。
自助餐最初出现在城市经济开始起飞的时候。精明的商人计算过,收一个定额的价钱,任由对方放怀大嚼,但胃的容量有限,必定吃小亏赚大便宜。
一名自助餐顾客,有如独裁国家的一个领袖,手中握着的一副刀叉和一只碟子,代表无穷无尽的权力。自助餐的迷人之处是你在餐桌前的一切食欲全然不受制衡、不受挑战,能享用多少便多少,无人能提出异议。一名自助餐消费者面对餐桌,有如一名暴君面对他的人民和国家。
因此一个有教养的自助餐消费者,进自助餐时必定表现出一种高贵的节制。与一个狼吞虎咽、宁愿叫多了吃不完也硬要把食物堆满一桌子的俗客相比,只叫一碗汤、一小盘沙拉加一杯咖啡的人,令人感到尊敬。因为他明明付了钱,却不会吃到尽,等于手上有无限的权力,但从来不滥用。
自助餐里有从政和治国的哲学。
(摘自《洗手间里的主权》)
成名要趁晚
黄佟佟
华人导演李安回台湾宣传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一次讲座中,他的老友陈文茜说,“我觉得张爱玲的话要改写了,成名一定要趁晚……”这当然是从李安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李安到38岁才得到第一次拍片的机会,42岁在柏林得了金熊奖,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纽约寻找他的电影梦,“除了端盘子,他干了所有纽约未成名的艺术家干过的事”,带孩子、做饭、写剧本、去片场扛大包……那时他是一个让岳父摇头叹息的百无一用的“文艺男青年”。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各种诱惑好玩的事一并袭来,心浮气躁,久而久之,慢慢就会变成一个名利场上的棋子。暴得大名的小孩最常见的结局是开始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奇遇,然后终于确信是自己太牛逼,飘飘然不可一世,最后变成一个性格怪异看各种人都不顺眼的失败者。
台湾才女陈文茜感叹年少成名:“你以为掌握了世界,谁知世界掌握了你的灵魂。”灵魂要不被这个世界拿走,确实要老成一点才抗得住,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的境界自然又会不同——成名也好,成事也罢,晚一点有晚一点的好,最重要的是真的不用那么急!
(摘自《新民晚报》)
人生是一点一点被摧毁的
马德
有一个穷人,后来有了钱。有了钱之后,他就养狗,先是狼狗,后是藏獒。什么厉害,他就养什么,他要让它们看家护院,看守住他的钱财。
后来有钱人当了官。他不养狗了,养人。拍马溜须的、凶神恶煞的、厚黑的、毒辣的,他都养。后来,他信不过人,开始信神。早晚一炷香,虔诚地敬拜。即使自己出了远门,最关心的,不是家里的人好不好,而是香烧没烧。这个人最后还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挂了。也就是说,神也没保住他。
“钱和权,可以摧毁心底好多美好的东西,而且,追求得越多,就会摧毁得越多。”他最后感慨地说:“然而,这些年,对我来说,最可怕的摧毁是,我不仅不信任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最后,也不相信自己。”
(摘自《杂文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