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父子沟通状况研究
2013-05-06池丽萍
池丽萍
幼儿家庭父子沟通状况研究
池丽萍
父子沟通是父亲影响子女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60个幼儿家庭中父子沟通情况的调查,描述了父子沟通发生的频率、时机、持续时间、地位等背景特征,同时检验了父亲沟通能力、父子沟通质量与父子沟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子沟通存在地位低、频率低、时间短等特征;父亲的表达主动性能预测关系指向的沟通质量,表达清晰性能预测问题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问题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能预测沟通满意度。
父子沟通;沟通质量;沟通满意度;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父子沟通指父亲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是父亲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存在对父亲教育功能缺乏必要关注的问题。在生活经验层面,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一贯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将父亲定位为社会成员,而忽略其作为家庭成员对子女所负的教育职责。近年来,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更是让许多男性固着在职场上,无暇履行其作为父亲的家庭责任。直到儿童成长中缺乏父亲或者男性教育者参与所引发的问题被反复提及,人们才意识到父亲不应该是儿童成长中被遗忘的角色。继而,教育实践领域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
然而,最初对父亲角色的研究仍然强调其作为家庭经济来源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例如,因离婚、死亡等导致的“父亲缺失”影响儿童学业成绩,单身母亲家庭因缺少稳定经济来源而置儿童于处境不利状况等。[1]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父亲学业指导行为、父亲与子女交流、共同游戏等对儿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交流和互动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认知、风险认知、动作协调性、信任行为、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2]因此,父子沟通便成为人们研究父亲参与重点关注的内容。
对父子沟通的最初研究是现象层面的,主要着眼于比较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长度、沟通方式、沟通时机、沟通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别。此类研究证实了父子沟通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沟通时间短、沟通次数少、沟通满意度不及母子沟通等等,也提出了研究父子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4]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父子沟通的深入研究比较少见。通常,对父子沟通的研究都被融入亲子沟通中,即研究者没有刻意区分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而将其统称为“亲子沟通”。例如,Ritchie和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模型[5]、Olson等人的亲子沟通能力等理论和概念中都将父亲和母亲视为亲子沟通中的话语权威,假定他们遵循相同的沟通模式。[6]但是,有关言语沟通的性别差异研究指出,男性和女性在沟通中表现出不同特点:男性更看重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而女性则更关注沟通中情感的共鸣及对相互关系的促进。在亲子沟通中也存在类似的差异。[7]已有的研究表明父子与母子沟通的内容不同:青少年与母亲谈论的主题多为生活、交友、生育类,即沟通多以增进母子关系、提升相互了解和情感联系为目的;[8]而与父亲沟通则主要以解决问题、增长知识为主,如就工作意向、学业规划、时事政治等问题进行讨论。[9]可见,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的目的、内容不同,因此在衡量父子沟通质量时不应仅关注沟通对亲子关系的贡献大小,还应审视沟通是否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增长知识。近来,有研究者提出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认为全面衡量亲子沟通质量应该同时关注关系指向和问题指向两个维度以充分体现父子和母子沟通的特点。[10]其中,关系指向的沟通质量测量亲子沟通在增进亲子情感、维持和发展关系方面的质量,问题指向则关心亲子沟通在解决儿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增长知识等方面的有效性和质量。本研究拟采用这一模型测量并比较哪种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较高,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强项。
亲子沟通质量的高低可能受沟通次数、沟通时机及个体沟通能力的影响。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沟通次数和频率能正向预测沟通质量,具有每天固定沟通时段的家庭其沟通满意度较高。[3]小学生亲子沟通的相关研究发现,父亲倾听的开放性、表达清晰性会影响其沟通质量。[10]即那些能够容忍孩子提出不同观点、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意图的父亲与孩子的沟通质量较高,而那些要求孩子服从、表达多于倾听的父亲与子女的沟通质量较差。有关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也指出,父母沟通主动性、科学性的欠缺可能会影响其沟通质量。[4]因此,本研究将考察哪些沟通能力会影响父子沟通质量。
此外,亲子沟通质量还会影响个体对沟通的满意程度。通常,高质量的沟通会让沟通双方都满意。以往的沟通满意度研究主要采取沟通主体间满意度比较的模式,即比较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哪个满意度更高,也有研究比较父母和子女谁对沟通更满意。[3]此类研究所得结果较一致地表明,父子沟通满意度不及母子沟通,无论评价者是父母还是子女。[11]但是,研究却没有告诉我们究竟是父子沟通的哪些方面影响了满意度的评价,是因为沟通频率低,还是因为沟通未能促进父子关系,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当我们区分不同类型或不同指向的沟通时,便有条件比较沟通质量的哪些方面能预测沟通满意度,也可以从侧面了解父亲更重视哪种类型的沟通。
幼儿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敏感期,也是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加强父子沟通,提高父子沟通质量,将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了解幼儿家庭父子沟通状况,探索影响父子沟通质量和满意度,应成为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亲子沟通、父子沟通的研究大多以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被试,较少关注幼儿父子沟通。所以,本研究特将目光投向幼儿家庭,在描述父子沟通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试图深入了解父子沟通质量和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某幼儿园的60名幼儿父亲为被试,其中7名父亲学历水平为初中及以下,18名为高中毕业,16名具有大学专科学历,19名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其子女均为独生子女,其中有男孩33名,女孩27名;幼儿年龄涵盖了3—6岁,每个年龄段约15名幼儿,平均年龄为4.57岁(SD=1.1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问卷和量表法收集数据。研究所关注的变量、内容及其相应测量工具如下:
父子沟通一般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考察被试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父子沟通的地位、频率、背景等内容。
父子和母子沟通地位。这部分的测量项目选自亲子沟通系统分量表[10],由6对“对偶”项目组成,用以测量在亲子沟通中父亲和母亲各自所处的地位,如“通常情况下,孩子愿意与我交流其想法”与“通常情况下,孩子愿意与妈妈交流其想法”构成对偶句子。它可以用来比较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中地位的高低。
父亲沟通能力。采用池丽萍根据亲子沟通三层次模型编制的亲子沟通能力分量表[10],并以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呈现来测量父亲的沟通能力。该分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表达主动性、表达清晰性、表达策略性、倾听开放性和人际敏感性五个维度。其中,表达主动性指沟通者积极主动地发起话题、参与谈话的倾向;表达清晰性指沟通者清晰、明确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表达策略性考察沟通者表达的技巧、间接达成目的的能力;倾听开放性测量沟通者容忍、接受不同看法的倾向;人际敏感性主要指沟通者的谈话应对能力和善解人意的倾向。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沟通能力越强。以往研究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是较有效和可靠的测量工具。[10]
父子沟通质量。采用亲子沟通量表中的亲子沟通质量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10]该分量表共有12个项目,由关系指向和问题指向两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包括6个项目。两个维度分别描述:(1)父子沟通在增进亲子情感、维持和发展关系方面的质量,对应项目如“我和孩子的交流让我们更加亲密”;(2)父子沟通在解决家庭和儿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有效性和质量,对应项目如“我与孩子的沟通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子沟通在增进关系或解决问题方面的质量越高。以往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该量表的构想效度,结果表明其构想效度较好;信度检验显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是较理想的测量工具。
父子沟通满意度。采用2个自编项目测量父子沟通的满意度,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父子沟通的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所引用量表均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量表内容和某些项目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三)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的问卷有效率为86%,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管理并分析数据。初步分析显示,几乎所有变量得分都不因幼儿性别和年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且不同受教育水平的父亲在父子沟通的各变量上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下文的统计分析均将被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父子沟通一般状况
本研究调查了在家庭中与幼儿沟通最多的成人是谁,结果显示:14.4%的家庭父母与幼儿沟通较均衡,48.1%的家庭中母亲沟通较多,21.2%的家庭中祖辈与幼儿沟通最多,仅有16.3%的家庭中父亲与孩子沟通最多。可见,在幼儿家庭中母子沟通仍占重要地位,父子沟通相对比较薄弱。同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亲子沟通中的地位如何,结果显示:父子沟通地位的平均分为2.60(SD=0.57),母子沟通地位的平均分为2.90(SD =0.51);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p<0.01;差异检验显示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59)=4.02,p<0.001。这说明通常母子沟通地位较高的家庭中父子沟通地位也较高,但是父亲的沟通地位却显著低于母亲。
对父子沟通发生频率的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父亲每周与幼儿沟通3—5次,约占总人数的65.0%,而5次以上人数占15.0%,每周只能沟通1次和2次的分别占被试总数的5.0%和15.0%。相关分析发现父子沟通频率与幼儿年龄有关,r=-0.34,p<0.01,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子沟通频率也逐渐减少。
那么,这些父子沟通都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呢?研究考察了父子沟通的地点、所占据时间段和沟通持续时间等特征。描述统计结果显示,父子沟通大部分(82.2%)发生在家庭中,且多出现在餐桌上(20.3%)和卧室里(27.8%),另有20.3%和13.9%的父子沟通发生在客厅和书房中。对父子沟通所占用时间段的调查也印证了上述结果,半数以上的父子沟通都发生在进餐环节和幼儿晚间入睡之前。许多父亲表示自己“没空陪孩子”,只能说是“有时间就和孩子沟通”,所以只能在吃晚饭时和孩子聊天。调查中只有10.0%的父亲会在周末和假日专程陪孩子游戏时沟通。在沟通持续时间方面,15.9%的父子沟通少于10分钟,55.0%的沟通在10—20分钟之间,21.4%的沟通持续20—30分钟,仅有8.3%的沟通时间超过半个小时。
以上父子沟通背景特征不受儿童性别和年龄影响,且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父亲在以上沟通特征上也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下面将详细描述父子沟通的具体特征,如父亲的沟通能力及其对父子沟通的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二)父亲沟通能力、父子沟通质量和沟通满意度的关系
分别以父子沟通的频率、时机、持续时间为自变量,以父亲的五种沟通能力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自变量对沟通能力的影响不显著,F (4,56)=0.97、0.38、0.36、0.95、0.55,F(3,57)=1.31、0.92、0.42、1.42、0.36,F(6,54)=1.35、0.70、0.75、0.45、1.62,ps>0.05。分别以父子沟通的频率、时机、持续时间为自变量,以父子沟通的质量和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自变量对各因变量的影响也不显著,F(4,56)=0.82、1.51、1.75,F(3,57) =0.89、0.94、0.29,F(6,54)=1.07、2.19、0.20,ps>0.05。
表1 父亲沟通能力、沟通质量、满意度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系数
父亲的五种沟通能力的得分见表1,父亲的各种沟通能力基本都在2.5分以上,且离散程度不大,说明大部分父亲的沟通能力较好。父亲各种沟通能力与沟通质量的相关系数不尽相同,似乎暗示着不同沟通能力对提升父子沟通质量的作用存在差异。父子沟通质量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也均在2.5分以上,且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59)=1.17,p>0.05,说明本研究中的父子沟通质量较高,且问题指向和关系指向的沟通质量高低存在正相关联。
表1最后一列显示父子沟通质量与沟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指向的沟通质量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关系指向的沟通质量与之的相关性,似乎暗示着问题指向的沟通质量能更好地预测父子沟通的满意度。
为了进一步检验父亲各种沟通能力对沟通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并考察幼儿年龄、性别、父亲受教育水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否影响父子沟通质量,以五种沟通能力为自变量,分别以两种指向的沟通质量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首先,对问题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线性预测模型显著,F(8,52)=6.24,p<0.001,模型对因变量变异的解释率为50%;但是幼儿性别年龄、父亲受教育水平等统计学变量都没有进入模型,父亲沟通能力中仅有表达清晰性进入模型,详见表2左侧。这说明父亲表达越清晰,与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沟通质量越高。
表2 父亲沟通能力对父子沟通质量预测方程的回归系数
对关系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的回归分析表明,线性回归模型显著,F(8,52)=3.23,p<0.01,模型对沟通质量变异的解释率为34%,进入模型的变量及其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见表2。在众多自变量中,仅父亲的表达主动性能够预测关系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即父亲与幼儿沟通越主动,沟通越是能够增进父子关系。
最后,以两种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为自变量,以沟通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线性预测模型显著,F(2,58)=7.92,p<0.01,模型对沟通满意度变异的解释率为22%。但是,仅问题取向的父子沟通质量对沟通满意度有预测作用,β=0.45,t(59)=3.17,p<0.01;关系取向的沟通质量对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3,t(59)=0.17,p>0.05。
四、讨论
(一)父子沟通地位与特征
本研究对父子沟通一般特征的调查结果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在幼儿家庭中父亲作为教养者与孩子的沟通存在较多问题,如沟通频率较低,沟通持续时间较短,沟通处于“见缝插针”状态,很少有父亲留出专门时间陪伴孩子。这种情况与国内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结果类似。[4]第二是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地位的关系问题。幼儿家庭中父子沟通地位较低,大多数家庭仍然是母子沟通占主导地位。但是,较多的母子沟通、母子沟通的较高地位并不排斥父子沟通的数量和地位,本研究表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母子沟通越多的家庭,父子沟通也越多。这也提示幼儿家长,父亲和母亲的参与都很重要,不应认为有了父母一方的大量投入就可以弥补另一方的教育缺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角色不同,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两者不可互相替代。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幼儿年龄增长,每周的父子沟通次数逐渐减少。这一方面可能与幼儿自理能力逐渐增强,需要父亲的辅助减少有关,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更值得重视。即研究中有些家长反映:“孩子上兴趣班很晚才回家,回家后还要练琴,根本没空交流。”所以,孩子上幼儿园中班以后,父母(尤其是父亲)与孩子的交流开始减少。在此需要提醒幼儿父母,不应过早地将孩子的发展任务定位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上,而忽略了其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幼儿阶段,个体有关世界、他人、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同伴交往和与成年人的非正式交流习得的。在幼儿园男性师资匮乏的现状下,父亲成为幼儿成长环境中少有的男性教育者,对儿童心理发展,尤其是对幼儿的性别认同、人格形成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父子沟通,提高沟通质量,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也是促进未来社会成员健康人格形成的公共需要。
(二)父子沟通质量和沟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子沟通质量和沟通满意度不因幼儿性别、年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也不受父子沟通的频率、持续时间等特征的影响,却与父亲自身的沟通能力有关。这说明增强父亲沟通能力是提升父子沟通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不同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的影响因素却不同:父亲沟通的清晰性能够预测父子问题指向的沟通质量,而主动性可以预测关系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也就是说,如果父亲经常能够主动和孩子互动、聊天,将有助于提高父亲和孩子的情感联系;而如果父亲在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或者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达很清晰,能够让孩子充分理解其谈话内容,将有助于提高其沟通质量。这一结果也说明问题指向和关系指向两个维度的区分具有合理性。[7][9][10]
对父子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问题指向的父子沟通质量能够预测沟通满意度。这一结果也支持沟通质量两种指向的区分,两者在预测父子沟通满意度的模型中作用不同:只有问题指向的沟通质量能够预测沟通满意度。这说明对于父亲而言,他们更加重视与孩子共同讨论或解决问题的效果,相对忽略对情感和亲密关系的表达。这一结果与以往对小学生亲子沟通的研究结论类似。小学生父亲的问题指向的沟通质量高于其关系指向的沟通;而母子沟通结果相反,关系指向的沟通质量高于问题指向。[10]幼儿父亲和母亲沟通关注点的差别与青少年亲子沟通类似:父亲关注问题和知识,母亲关注情感和人际关系。[3][9]可见,父子沟通的模式和侧重点早在幼儿阶段就基本表现出不同于母子沟通的独有特点,且这种特点将延续到成年阶段。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父子沟通地位低于母子沟通,父亲较重视问题指向的沟通,因此这方面的沟通质量也较高。据此我们建议在幼儿家庭中增加父亲对教育的参与度,最好每周能够安排出专门的时间让父亲与子女充分互动。虽然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不足是常态现象,但有关代际传递的研究表明,父亲的许多优秀品质,如成就动机、风险偏好等都是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与互动传递给子女的,因此重视并加强父子沟通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12]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沟通中的关注点不同,因此两者不能互相替代,母子沟通在表达情感、为孩子创设安全港湾方面表现出优势,而父子沟通则在儿童探索环境、增长知识方面显示出其长项,两者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争艳,刘红云,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2).
[2]蒲少华,李臣,等.国外“父亲在位”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3]Noller,P.&Callan,V.J..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0,(19).
[4]刘宁,陈锡宽,等.上海核心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
[5]Ritchie,L.D.&Fitzpatrick,M.A..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Measuring Intrapersonal Percep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0,(17).
[6]Olson,D.H.&DeFrain,J..Marriages and Families: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M].NY: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3.
[7]Swaab,R.I.&Swaab,D.F..Sex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Visual Contact and Eye Contact in Negoti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
[8]Wyckoff,S.C.,Miller,K.S.,etc.Patterns of Sexuality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eadolescents and Their Mothers and Fathers[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y,2008,(17).
[9]O’Malley,C.J.,Blankemeyer,M.,etc.Children’s Reported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Parents about War[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7,(28).
[10]池丽萍.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理论、工具及在小学生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
[1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12]Dohmen,T.,Falk,A.,etc.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ttitudes[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09,(1).
责任编辑:秦 飞
Father-child Communications in Families with Preschoolers
CHI Liping
Based on a sample of 60 fathers from families with preschoolers,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father-child communications such as frequency,chance,status and duration.It also tested the fathers’communication abilities,as well as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father-child communica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s,the status of father-child communications was lower,and fathers communicated less frequently and for a lower duration with their children;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quality of relationship-oriented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 of problem-solving-oriented communication were different;quality of problem-solving-oriented communication could predict satisfaction of father-child communications.
father-child 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 quality;satisfaction of communication;preschooler
10.3969/j.issn.1007-3698.2013.03.019
:2013-03-10
G78
:A
:1007-3698(2013)03-0107-06
池丽萍,女,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性发展。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