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的课堂:如何学,怎么游

2013-05-03覃巧云编辑供图新东方

留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小鹏游学名校

文_覃巧云 编辑_王 楠 供图_新东方

行走的课堂:如何学,怎么游

文_覃巧云 编辑_王 楠 供图_新东方

游学是行走的素质教育,教室、景点、马路、寄宿家庭都可以成为课堂。它带给孩子的不只是开口说英语的胆量,主动学习的热情,还有重拾信心的机会,追寻梦想的勇气,甚至价值观的筑建。

游学,怎么游?两三周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开放的心态去游学,或许收获更多。对于没读过万卷书的孩子来说,行了万里路后,最重要的不是提高了口语,饱览了风光,而是在行走中用心感受世界的丰富,明白学习不止意味着教室和书本。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接受深刻有益的触动,或燃起探索知识的热情,或找寻到方向,思考未来。

还可以这样上课:从自信的自嘲开始

来自北京的学生罗君艺意想不到,她在美国的课程,有着令人瞠目的开始。在《AMERICA,AMERICA》一文中,她写到:

“早就耳闻美国课堂的轻松快乐,终于有机会领略一番,心情雀跃不已。无限遐想间,一个温柔的女声响起:‘Hi, everybody。I’m Mrs Findley。OK, fat is not my fault。'从来没有想到,课堂居然是从自嘲开始。接下来,所有人都挨个开始给自己挑毛病,其中也掺杂着许多幽默。一个本土学生说自己的身材太过于像个明星,众人纷纷疑惑,他解释说太像拿破仑(拿破仑的五短身材),笑声便一触即发。”

原本不好意思的罗君艺在坦诚欢快的氛围中,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毛病,但没有人嘲笑她,更没有人对此发表什么言论。“这氛围让我感觉很好。也不知为什么,一股自信感油然而生。”

活跃、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是许多初次体验西式教育的中国学生感觉新鲜的地方。对很多在国内被定义为中差等生的学生来说,游学,给了他们“重新为人”的机会。

在美国课堂上,只要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就被视为好学生。甩掉成绩排名包袱的中国孩子,带着“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的心理,希望在新的同学和朋友面前树立更好的形象,努力展现出活跃、好学的另一面。

“那些在国内所谓的差生往往活泼好动,不那么听话,在美国课堂,他们却如鱼得水,很多孩子因此重新树立了自信,也会开始思考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新东方美国游学负责人姜艳说,在她带过的游学团里,大逆转的现象很常见。

互动是美国课堂最鲜明的特点,新东方美国游学领队朱晨静对此体会颇深。

“在美国,老师最重视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参与能力,每节课学生参与的时间通常都要超过上课时间的一半。除了课堂互动外,每门课程在学完一个小单元后,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演讲。每位同学都要自己动手准备一份电子幻灯片,用3~5分钟来展示。许多中国学生刚开始不适应,但后来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课啊,逐渐乐在其中,回到家非常认真地准备第二天的演讲。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项任务,主动学习,而不是当成被迫要做的作业。”

课堂上穿插着小组辩论、打擂台、玩游戏等活动,罗君艺非常享受这样的上课形式,“我已经深深地爱上这轻松快乐的魔力课堂。”

并非每个人都如罗君艺一般,能快速地融入当地的学习环境,很多中国学生在海外课堂上是沉默的围观者,不喜发言,他们担心自己的英文不够好,怕被嘲笑,或者想发言而口语能力不足,不知如何表达,更多的则是延续国内听讲模式的惯性,被动接受。

曾带过欧洲游学团的王老师说,她观察过不同国家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法国孩子最为活跃,有的西班牙学生英文并不比中国学生好,但也敢于发言,日本学生虽然也有点害羞,不过也会很礼貌地提问,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只是乐呵呵地看别人互动。王老师认为,中国学生在参与度上还需要进步。

也有中国学生面对“没有规矩”的课堂不知所措。为了让他们尽快地适应西方课堂,当地学校建立了Buddy系统,意即伙伴系统。

《留学》杂志从启德游学负责人那里了解到,当地学校大都会为中国学生安排一对一的Buddy(伙伴),Buddy不仅负责引导中国学生上课,还会跟其进行课业上的交流,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两周,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

根据某游学机构的调研,大部分中国家长送孩子出国游学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开阔眼界,放松休息,而提高英语能力则排在了第一位。家长们认为,游学与旅游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上,这个学,往往特指英语的学习。因

此,在游学的课程设置中,语言学习是一大重点。一些游学机构提供的冬季游学日程安排显示,有的线路,其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甚至占到了整个行程的1/2强,足见其分量。

学语言,是解晓天的妈妈决定将16岁的儿子送到英国游学的要因。游学日记中,这位妈妈忠实地记录着儿子的进步:

“第一天,他说:‘英语课基本听不懂。'我鼓励他:‘坚持用心听,大胆说,慢慢会好起来的。'第三天,他说:‘能听懂一半了,但说还是不行。'我继续鼓励他。第六天,他说:‘大部分能听懂了’,而且,开始用英语跟我再见。”

儿子在英语上的突破,让解妈妈欣慰不已:“我非常高兴,看来,我让他游学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因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不同,中国学生一般会以两种方式进入英文学习课堂:英文水平较高者,一般就读于语言学校的国际班;一类是到当地学校插班,这类对英文要求不高。

国际班的成员从全球各地汇聚而来,他们进行的并不单纯是英语学习。这里的交流更容易激荡起文化和思想的火花。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学员罗佳星就曾说过:

“这里的课堂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不一样,只有三个圆桌和几把凳子,由一个美国的老师和来自中国、俄罗斯、巴西、韩国、哥伦比亚、西班牙以及墨西哥的学生一起上课。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思想和文化的激情碰撞,经常也会有争论,但是几秒钟后双方便会微笑着点头,互相理解。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了解着各国文化,提高着英语能力,度过每一个上午。”

至于插班的中国学生,大体遵照当地学校提供的课程表进行学习,偶有变化。据启德游学负责人介绍,一些学生的插班课程会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她提到两类情况:一,高中插班课程。在涉及哲学、英语文学这类课程时,有些学生因为英文水平有限,难以听懂讲课内容;二,有些学校是宗教性质的私立学校,涉及宗教性质的课程,中国孩子一般都听不明白。考虑到“让中国学生在十几天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地的课程,接收到最广泛、最深入的知识”,游学机构一般会在本校学生上这类课的时候,把中国学生集中起来,上英文课之类的语言课。

十几天的时间,真的能让英语突飞猛进吗?资深游学顾问认为,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十几天很难让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发生质的改变,不过全英文的环境却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他意识到应试英语的不足,反思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

游学虽不能让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立竿见影,却让很多学生有了敢于开口说的勇气。广州女孩陈萱坦陈,在游学期间,“让我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在国际学校上课的时光了。”虽然班里只有十几人,但很多都是俄罗斯、意大利的英语强人。跟这些强人在一起学英语,她动力十足。不管是上课时需要围绕不同的话题展开的小组讨论,抑或是和国际同学交流,陈萱“不得不想尽办法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完全没有退路”。最后她发现,口头表达不需要过多地在意语法、句型,“最重要的是要积极表达你的想法,这样才能更迅速地练好口语,尤其是练好随口说英语的胆量。”

●美国全真课堂体验系列,学生们正在做手工作业。

游学的“游”,怎么游

参访名校,是近年较火的一种游学选择。拥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将游学视为考察院校的专线之旅,借机与心仪院校的招生官交流,获取一手信息。

在和名校教授面对面环节,中国的学生热情高涨。通过和名校的零距离接触,中国学生可以获取有关其课程的设置、申请方式等方面的讯息,为将来的留学申请做好充分准备。

“15天飞跃彼岸,融入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所名校,进入商学院教室,聆听教授系统讲解商业与领导力课程,与名校教授零距离沟通,全程参与的学生可以获得两所名校教授签字的证书,课堂表现积极并赢得教授认可的学生,更有机会获得教授推荐信,为留学申请打下基础。”一则游学营广告这样宣传。

对于留学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走访式的游学能让他们坚定梦想,回国后全力以赴准备申请。

王启琛参加了某机构组织的名校游学之旅,他在回国后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如果把这次游学中拜访各大名校的片段剪辑出来做成电影,绝对是一部励志佳作。瞧瞧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哥大、宾大,哪一个不是求学者心中的神往之地?哪一个不是被我们朦胧地憧憬着抑或是顽强地梦想着?”

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王启琛对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心仪已久,看到耸立在此的各大金融机构和公司,他激动不已,“心中忽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斗志,于是默默地对自己说,持续努力吧,年轻人……”

景点名胜、展览馆等,也是许多游学线路会涉及到的内容。如果事先对这些景点做过功课,了解背后的文化涵义、历史变迁,学生在参观起来会更专注,有更深入的思考。用姜艳的话说,这样的参观,“不是走眼,而是走心。”

在参观杰斐逊纪念堂时,中国学生廖博霖大受触动,他在游学日记中写道:“我充分感受到美国领导人的优秀所在,即把保卫人民的自由、人权等利益视为一种责任,但从不认为是负担,反倒觉得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与使命,这样做民众必然得到感化。”

点滴改变

有人曾在微博上评论:“游学只是一场走马观花的旅行,学不到什么。”

姜艳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她觉得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去看,去学,会改变。如果摒除功利化的目的,就会发现游学带给孩子的点滴影响。

“游学是行走中的素质教育”,在给营员的离别信中,一位美国游学的领队老师作此表述。他接着发问:

“过去的14天,你是否能够勇敢地跟老美交流?你在讲英语时,是否发现一些在生活中很常用的词,而自己却不知道?你能否意识到中美文化的差异,并将自己调整到最为适应的状态?综合素质的发现和提高,还体现在:如何同人交流,如何适当安排个人时间平衡社交娱乐,如何结交朋友等等。”

实际上,经过游学一事,许多中国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改变。对于鸿宇来讲,这种改变是明显的。出团第一天,在飞机上,小鸿宇喉咙不舒服,却忍着不敢说。后来,经过跟个性开朗的队友相处,以及在寄宿家庭的日常英文交流,领队邱娜发现,从前内向的小鸿宇,话开始多了起来,经常会主动和老师说话。有一天,他居然和草地上正吃午餐的英国小女孩聊起天来。

刚上初中的小鹏结束了他的美国游学之旅,从机场回到家时已是半夜。疲惫的父母把他的行李箱拎到客厅,叮嘱他赶紧去睡觉,就去休息了。第二天早上,小鹏父母惊讶地发现儿子已经把行李箱的物品井井有条地归置完毕。而此前在国内旅游后,假如父母不收拾,小鹏的行李箱可以扔在卧室一个月原封不动。

小鹏对父母说,他在美国寄宿时,寄宿家庭父母告诉他,今日事今日毕,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收拾。“他们家三岁的小妹妹都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我这么大了,怎么能连小妹妹都不如?”

小鹏父母听后给游学领队打了电话,他们决定让小鹏在明年继续游学。

姜艳说,游学回来后的孩子基本会发生一些普遍的变化:更有礼貌,知道照顾其他人的感受,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更加独立。

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主任刘婷介绍说,三成以上的孩子在首次游学后会再次游学或推荐同学朋友游学,游学会带给他们很多触点,等消化后他们会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游学线路。在第二次的游学中,他们知道该怎么游,学什么,浅显的触点会变为深刻的触动,游学在他们身上的作用更明显。

曾有学生这样阐述游学后收获了什么:“从美国回来后的每一天,我都在细细咀嚼着这段仿若一场异国梦却又真实地历历在目的游学之旅。回忆和收获太丰满,用任何语言来描述都太骨感,那些直指内心的冲击和触动积蓄起的对于人生的巨大力量,我想,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演绎的。”

[文中部分人物使用化名]

猜你喜欢

小鹏游学名校
No.7 小鹏汽车第一季度营收74.5亿元,同比增长152.6%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全国名校等比数列拔高卷(B卷)
农村游学活动
小鹏P5
小鹏P7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第10000辆小鹏G3下线 小鹏汽车“慢就是快”理念体系初露锋芒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