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评介

2013-04-29马磊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进行纪律教育,是幼儿教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事。《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的第一作者费尔兹博士总结了其三十余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全面实用的儿童纪律教育方法。本书中译版于2007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五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规训的基础,包括第一至第三章,主要介绍规训和影响规训的因素。在第一章对“规训”进行了界定——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规训不同于强迫甚至强制儿童按照某种方式行动,而是提倡帮助儿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好,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生理发展与情感发展、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角度阐述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对儿童行为和成人如何规训其行为的影响。有效的规训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身体、情感、智力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了解之上,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征。

第二部分,规训方法,包括第四至第十章。这一部分主要按照从积极到消极的递减顺序介绍了不同的规训方法。这一顺序也可以看作是从干扰最小到最大的递增顺序。第四章主要讨论了怎样通过营造一个最支持儿童发展的情感环境和物理环境来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作者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儿童找到友谊、成功以及认可的教师;作为教师则应该尊重儿童个体、尊重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文化进而培养出一个互相关心的班集体。在第五章,作者主要探讨了通过设计与实施学校课程的内容来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介绍的是预防纪律问题发生的方法,作者认为这是最佳的规训方法。第六章介绍了成人示范的榜样行为会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此外还展示了如何帮助儿童在冲突情景中使用这些榜样行为。第七章介绍了与儿童进行有效交流以预防冲突并协商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方式,主要帮助儿童掌握交流和协商的技巧,初步学习自我管理潜在的行为问题。第八章介绍了通过使用自然后果和相关后果帮助儿童反思他们的经验,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更为可取,进而逐步建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在第九章中,作者讨论了行为主义理论在规训中的运用,即行为矫正,其中包括奖励、惩罚、暂停、表扬、鼓励。第十章,通过案例介绍了惩罚的危害,作者认为惩罚不应再被视为合理的规训方法。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五章。这一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提出应依据不同的行为原因选择相匹配的规训方法。第十一章讨论了成熟水平和可接受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探寻纪律问题的原因时,一定要考虑到由于不成熟造成问题的可能性。第十二章考察了若儿童的需要没有满足得到(比如,关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成功和挑战的需要等)会导致何种问题行为的产生,作为成人需要敏锐地观察儿童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并采取适当的反应措施。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探讨了有缺陷的儿童和有特殊情感需要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并给教师和看护者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最后一章综述了纪律问题的可能原因,并分辨出哪种原因与何种特定的情境有关。这一章还为将原因与最可能有效解决由此原因引起的纪律问题的规训方法相匹配提供了指导。

本书在阐述有关的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分析儿童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向我们展示了全面实用的方法。本书案例丰富、实践性强、通俗易懂,是指导教师和家长教育行为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