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实践中的动态教学
2013-04-29夏媛
夏媛
【摘 要】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该是一次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途中有可能发现很多意外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和没有激情的旅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课堂要成功的达到目标,不是我们教师写好教案,并且按部就班的结束它,而应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同我们一起互动并领略沿途风景,毕竟学生的独特视角能够发现更多美丽和意外的惊喜。因此,动态的课堂教学已经逐步被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本篇文章主要就动态教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帮助进行讨论,分析并探讨课堂教育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动态教学;课堂实践
一、精心预设课堂是我们成功的前提条件
为了熟悉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都会课前把教案准备好,为我们课堂教学把好方向。虽然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小插曲都会把我们的计划打乱,但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如同一位船长,为课堂掌舵,把好方向。因为目标可以设计,但过程充满变数。
预设是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预先对课堂的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前瞻性的设计,也就是搭好一个框架。因此,课堂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多年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以本为本,形成一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失去课堂中应有的生气,学生只是单纯的去接受知识,没有互动。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枯燥的,我们的目标也是收效甚微。近几年,许多教师意识到课堂就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因此注重了课堂上动态教学,但往往忽视了课前的精心预设,导致了课堂大方向跑偏。由此可知,当前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也要注重将课堂的动态把握同预设目标相结合。
二、鼓励学生探索意外的风景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往往会碰到一些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打乱课堂进度,因此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重则批评指责。以目前的教学理念来看,这是明显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做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可能预设会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课堂教学缺少张力。但是,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根据一般经验,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先认识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去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可是,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发现,由于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对平方米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反而对平方厘米知之甚少。根据这种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设,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入手,先学平方米,再学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地符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更好。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唯教案,唯教材,而应该对教学预设适时地进行调整。毕竟学生能发现更多美好的风景。
三、引导学生发现旅途的美丽风景
数学课堂的最终归宿是什么?我们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答各种习题,也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整齐、一致”地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达到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归宿。因此,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先出示几个常见的图形,让学生给它们取个名字。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再互相讨论,理解了周长的定义。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后,又组织全班同学去探究如何知道自己喜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会出示各种测量工具,让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每一个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体验。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喷发。教师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要求去进行教学,而是以一个非常广阔的问题空间作为背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这样,尽管书本上的周长定义是规定统一的,但每位学生得到周长定义的过程却是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的,从而产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和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一双不一样的眼睛,看到的风景不同,我们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目标,引导他们沿着道路去欣赏景色,当有学生快要掉队的时候及时的把他们召唤回来,但是我们不能去阻止学生去尝试闻闻花香,因为我们就是他们的向导,引领他们走在成长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王德鹏:《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年1月